【歷史上的今天】——12.03 林明永逝世

2024年12 月03日

「我希望這種事情到我們為止,以後不要再有這種不幸的事情發生。」

【歷史上的今天 ─ 1203 林明永 逝世】​


⋯⋯⋯⋯⋯⋯⋯⋯⋯⋯⋯⋯⋯⋯⋯

林明永,1940年生於臺中潭子,家族世代皆以務農維生。父親是佃農,全家借住在地主家的三合院,家境十分不好。林明永僅僅讀到小學就未繼續升學,老師曾來家中找人說:「這孩子不繼續升學實在可惜。」而母親只能回應:「不是我不讓他升學,是環境不允許。」那時候連國小的學費都繳不起,又談何繼續升學之路呢?

▶事出必有因,厭惡何處起?

林明永小學時,恰好遇到二二八事件後的清鄉,親眼目睹政府捉拿著黑衣、戴黑帽,也就是日本學生時代的制服的學生,這些學生被抓時,鐵絲從手心串過,學生的手都黑掉壞死。當時的林明永與賴姓男老師關係不錯,曾問:「老師,那些人都是壞人嗎?」「長大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那些人都是好人。」既然他們都是好人,林明永就一直在想,好人為什麼會被人綁在那裡去呢?

由於兵舍不足,國民黨軍人便佔據學生教室,林明永稱之:「中國兵仔的宿舍」。學生只好將桌椅搬至操場上課,而軍人找不著柴火,便將課桌椅當作柴火燒,最後無桌椅可用。令林明永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天早上在等候老師上課時,看到一個女老師要走來操場上課。走到一半的時候,被中國兵拉到教室裡。學生馬上跟在附近的賴姓男老師求救,老師二話不說前去營救。片刻後,男老師就被人拖到外面,動都不動;女老師則衣衫不整,用爬得爬出來。

「今天會被人家抓去關,跟做小孩子看到這些有關係。」——林明永

這些童年記憶,都讓林明永深刻厭惡國民黨,國民黨的殘暴惡行,都收進一個小孩的眼底。

▶澧江鑑行駛至未知的遠方

1963年,林明永正於海軍服役,船上多為外省籍士兵,他們經常歧視臺灣籍的義務兵,使義務兵長期處於受壓迫的環境當中。

在澧江鑑服勤時認識邱萬來、謝法忠、高金郎。休假時,邱萬來跟謝法忠觀看了《叛鑑喋血記》,進而啟蒙反抗意識。又恰好,在海軍裡面必較容易拿到傳單,也就是所謂的「黨外的宣傳物」。就得知了廖文毅於日本成立「臺灣臨時共和國」,以獨立建國為目標。謝法忠提議以電影為參考,聲援廖文毅。「澧江鑑事件」便逐漸萌芽,認為若效仿電影中挾持澧江鑑,開至日本聲援,必然會提升國際知名度。當然,他們也清楚此行動是以生命作為代價。

首先,需說服通信訊兵,船艦需四小時向海軍司令部回報,希望可藉故延遲回報,艦艇方能遠航。再者,若被戰機、戰艦攔阻,無法前往日本,則至中國航行、停靠。但計畫並未能成功實施,通訊信兵向政戰官密報,其中亦有臺灣籍士兵。

澧江鑑回到基隆港,林明永被補,卻在審訊後給予休假。林明永知曉軍方是認為他上岸後必然與同黨接觸,跟蹤便可一網打盡,便哪裡也沒去。

在訊問的過程中,林明永認為少講為妙。最後軍方便說:「你要講也好,不講也好;你如果承認也好,你不承認也好,我們資料很多,看你要怎麼辦。我們這些資料就可以判你死刑了。」

母親在探監時亦哭瞎了雙眼,讓林明永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痛,在訪談中自述:「該如何原諒國民黨?」

▶泰源監獄是苦痛的開端

在移送至泰源監獄的過程中,兩人一組銬在一起,且是搭乘火車前往。手鐐腳銬是犯罪的符號,沿途的人全部都注視著他們。林明永自述:「這是我這輩子最侮辱的一次!」

抵達泰源監獄後,獄中受刑人可分成三派:白派也就是獨派、紅派是統派的共產黨、抓耗子則是國民黨官員在黨內鬥爭失利而入獄,三派的人馬經常鬥爭,特別是紅白惡鬥。曾有個名為林彬的人吹噓二二八事件後如何欺凌臺灣人,獄中好友柯旗化聽了十分惱怒,便痛打林彬;有位湖南統派的人嚴重歧視臺灣人,林明永回他:「如果今天沒有臺灣人,你就要餓死了。」在爭吵之中,對方氣不過便出手,卻也被獄中友人李萬章擋下並折斷手指。一來一往的爭吵之中,為了防止遭人報復,林明永與柯旗化主動睡在廁所旁,相互照應。柯旗化經常傳授林明永知識;林明永也時刻保護柯旗化,便是兩人的獄中情誼與革命情感。

泰源監獄起義時,林明永等人認為:「若美不協防臺灣,那中國便會出兵,所以臺灣應趁美尚未撤出前,盡速宣布獨立。」便決議參與泰源起義。當時監獄管理鬆散,警衛又多是臺灣籍士兵,給予了事件良機。1970年2月8日林明永至李萬章押房找他,藉口包水餃。同時外役的江炳興正式在外行動,兩人便拿槍在內接應。此事原由他人負責,對方卻在事件開始前意外身亡,任務便由林明永接手。

行動準備開始時,碉堡上的衛兵卻不將槍給予林明永,結果是有人企圖刺死士官,可士官垂死呼喊,驚動保防官。兩人馬上反應過來:事件失敗,便盡速收拾好,回到廚房。

事件發生後,六人被捕,五人死刑,林明永雖參與卻未受到盤查,也未被判死。林明永知曉也相信獄方都知道誰有參與,只是未深入究責。畢竟牽涉範圍太大,軍官、士官都有責任。當時在美臺人亦有遊說美國參眾議員施加壓力,否則所有參與者應當都是死路一條。

▶綠島監獄也許會是生命的句點

「很多事情都很沒有人性,有些意志力比較薄弱的人都會腦筋失常。」——林明永

因泰源事件,國民黨便在綠島興建「綠洲山莊」,用以關押政治犯,嚴格控制思想。林明永雖有堅定的意志,卻在獄中心臟病發作,被送至醫務室,亦是俗稱的「等死間」。身旁的重病者一個個倒下,林明永也做好離世的準備。過了半年,卻奇蹟似地活了下來。最終是等到1975年蔣介石去世,獲得減刑,隨即在1976年出獄。

▶自由之後,是另外一條路了

臺灣經濟起飛,工作隨處可見,無須擔憂沒有工作,但國民黨的情治系統可以讓你沒有工作。林明永工作嚴重受到干擾,最終在運動用品公司「肯尼士」落腳。

林明永進入肯尼士工作後,國民黨一如既往來找麻煩,但當時肯尼士老闆認為,若是一間世界知名的公司,連一名員工都無法保住,如何在世界立足?於是林明永便待了下來。在老闆力挺之下,國民黨也不好多說,卻沒有要放過林明永的打算。他們將目標轉移至林明永的家庭上,經常上門至林明永家中騷擾,直到解嚴之後才稍微好轉。

焦慮、擔憂與痛苦,即便在出獄之後也未曾放過林明永。但幸好,一切都過去了,在自由的民主路上,不會也不能,再有這種事發生。

「我希望這種事情到我們為止,以後不要再有這種不幸的事情發生。」——林明永

⋯⋯⋯⋯⋯⋯⋯⋯⋯⋯⋯⋯⋯⋯⋯
撰文者:志工 鍾佳彣

參考資料:
●《黯到盡處,看見光》—臺中政治受難者記相關人士口訪紀錄
●林明永先生訪談錄: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5C9EEE1A-35FF-4F31-8C6D-85026DF43E3B
●不滅的記憶(一):白色恐怖受難者林明永口述歷史影音記錄完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2Ii6vB6KM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