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的今天】 ——11.22 第一回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2024年11 月22日

1935年11月22日,在日本總督府的主導之下,台灣各地展開了「#第一回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而這也是台灣首次的地方自治選舉投票。

從1920年代開始,在 #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 等人的領導之下,爭取台灣地方自治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便展開了長期的推行與訴求。

雖然隨著成員之間的矛盾而導致分裂,加上進入1930年代之後,日本帝國主義逐漸抬頭,議會請願運動不得不中止,由 #林獻堂、#楊肇嘉 等作為代表的士紳階級,還是以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的名義,持續爭取地方自治權,並且在1934年,向總督府提出了自治方案。

自治方案的內容,包含了:給予二十歲以上之男子選舉與被選舉權,由民眾來選舉市街庄議員,以及各級議員具備預算與議決權等。

然而,最後由日本總督府所發布的選舉規定與準則,卻被修訂為二十五歲以上、且具備一定資產條件的男性,才具備選舉與被選舉權;此外,各級市街庄議員並非全數由民眾推選,而是半數民選、半數官派,以及各級市街庄議員只是諮詢機關,沒有議決權力。

由於高標準的財產條件限制,使得可以參與投票的台灣人總數,還少於當時在台灣的日本人。

雖然「實踐自治」的第一步,結果不盡人意,離真正的「民主普選」也還有很大的一段差距,但也是這個寶貴的「第一次」經驗,讓1930年代的台灣人,初初體驗到了選舉與競選的過程。

當時的人們為了競選,已經有譜寫競選歌曲,甚至以錄製唱片的方式,來宣傳自己的政見,還會像現在我們常見到的掃街宣傳一樣,挨家挨戶拜訪拉票、發放傳單,並在各地方舉辦演講活動,真正是「不一而足,花招盡出」。

台灣,從過去有條件限制的自治,經歷過言論自由被高度管制的戒嚴時期,到現在,我們依舊努力朝著民主與自由的方向邁進,一路顛簸而來,一切都相當得來不易,而在面對中國近年來愈發頻繁的叫囂威脅,我們更應該意識到,眼下我們所擁有的民主與自由,又是何其難得而珍貴——它們並不是兩個無足輕重的詞彙,而是我們此刻、當下的生活方式。

曾經,有一群台灣人,第一次經歷了所謂的「選舉投票」;今天,我們在更民主自由的台灣,當然也要更謹慎、認真地投票。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