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1.12 吳新榮誕生日

2024年11 月19日

#吳新榮(Ngôo Sin-îng),出生於1907年11月12日,台南鹽水港廳蕭壠支廳人(今台南市將軍區)。1922年,自公學校畢業的他進入台灣總督府商業專門學校就讀,不久之後,學校被裁撤,他於是轉往日本岡山金川中學。而由於受到叔父的影響,1928年,吳新榮考入東京醫學專門學校(今東京醫科大學)。​

在赴日留學的這段期間,吳新榮積極參與在日台人的聚會活動,同時也展露了自身的文學才華,他陸續發表詩作,並且創辦同仁雜誌如《#南瀛會誌》、《#里門會誌》等。​

1920年代末期,日本的學生族群與知識份子開始受到左派思潮的薰陶,因而也將這樣的思想與主義帶給了在日台灣留學生,吳新榮當然也包含在其中。他加入了具有左派色彩的「#台灣青年會」以及「#東京台灣學術研究會」,結果在日本政府開始掃蕩左派勢力的「#四一六事件」中遭受牽連,被當局逮捕入獄將近一個月,出獄之後,也持續受到日本政府當局的監控。​

1932年,吳新榮從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回到台灣,在叔父開設於台南的佳里醫院執業,另一方面,他也持續發展在台灣的文藝創作生涯與組織活動。​

1933年,吳新榮與郭水潭等人共同創辦「#佳里青風會」,奠定了文學集團「#鹽分地帶」的基礎。​

所謂的「鹽分地帶」,指的是台南州北門郡,佳里、學甲、西港、七股、將軍及北門一帶沿海地區,而從這裡自發形成帶有鮮明地方色彩的獨特文學,就成為鹽分地帶文學的核心精神。​

在描寫鹽村風土人情的基調之上,鹽分地帶文學更表現出當地人與貧瘠的天然環境鬥爭的堅韌精神,甚至是發自於群眾、對抗強權的抗爭精神,可以說是當代左派思維的延續。​

而到了1934年,當 #張星建#張深切#莊垂勝 等人,在台中成立 #台灣文藝聯盟 之後,吳新榮等人更成立「#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融入到台灣文藝聯盟的大家庭。​

台灣文藝聯盟在1936年,因為左右派的爭執解散之後,吳新榮依舊持續從事文學活動,包含於《#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學》、《#民俗台灣》等雜誌發表作品。

到了1942年,他參與《民俗台灣》佳里專輯的田野調查,這份經驗也為他日後在文獻調查方面的貢獻,埋下了伏筆。​

二次大戰結束,吳新榮依舊積極參與地方文化與政治事務,並且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台南分團本門區隊主任,然而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他和父親也一度遭到逮捕,最後在友人的奔走作保之下,才終於獲得釋放。​

1950年代初期,不再投入政治的吳新榮,轉而把重心聚焦於文獻的調查與編篡。​

1952年11月,#台南縣文獻委員會 成立,由吳新榮擔任監委兼編篡組組長,主編季刊《#南瀛文獻》,並主修《#台南縣志稿》、《#金唐殿善行寺沿革志》、《#南鯤鯓代天府沿革志》等書。​

1954年,吳新榮受到與共產黨相關案件有所牽連的指控,再度被捕入獄,四個多月之後獲釋復職,重新回到文獻會繼續進行工作。​

這段期間,就跟當時許多回歸社會的政治犯一樣,吳新榮也時常受到警察的監視與騷擾,背負著政治犯的標籤與陰影。​

1960年,吳新榮完成了《台南縣志稿》的編輯,並在隔年開始編輯自選集《#震瀛隨想錄》的續稿。​

然而1967年03月26日,吳新榮帶前往台北參加台灣省醫師公會年會的過程中,由於心臟病發,送醫不治,於隔日逝世於台北,其後歸葬於故鄉。

從吳新榮一生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台灣人「#熱愛文學#擁抱鄉土」的精神,他對於自身故鄉所懷抱的熱愛,就像鹽分地帶的烈日一樣熾熱,也像陽光下鹽分的結晶一樣耀眼。​

從留學日本到回歸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吳新榮把他的生命奉獻給故鄉的文學與文化,將其化作文字,編列成冊,至此也成為後世了解南台灣相當重要的史料之一。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