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撰寫|志工:翊丞
隨著媒體科技進步及資訊傳遞速度加快,錯假訊息往往比事實更快傳播,使得民眾身處在充斥錯假訊息的環境中。民眾該如何反思及面對,則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挑戰。本場講座邀請到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劉慧雯教授,談論如何在數位時代下識別錯假訊息並採取行動。
劉慧雯在講座一開始即先點出媒體與現實世界並非一對一的反映關係,而是「再現真實」,意味著閱聽人所看到的資訊是先經過媒體選擇「部分真實」,而非「全部真實」。舉例來說,「有人被打了」和「警察打了人」,這兩句話的意思皆為有人被打了,除了揭露的訊息不同,後者更透過強調主詞,以形成警察要負責的語意及效果。
除了媒體依照其觀點只再現出部分真實,在科技的演變下,演算法成為篩選資訊的主導力量,決定我們能夠看到什麼樣的內容,在民眾輕鬆地滑動螢幕時,看到的較可能是「小編希望你看的新聞」,而非「真正重要的新聞」。這些「滑」到的新聞甚至可能是一種「廣告」,廣告主或平台負責人透過廣告某些特定資訊,以宣傳並改變對特定事件、人物,或是投票的意向。
但劉慧雯也提醒,錯假新聞的出現不一定一開始就出自於惡意,亦可能與媒體內部制度有關聯,平台或組織會直接影響第一線工作者,例如因為獨家新聞壓力、每日產製新聞數量過多,而刻意或意外製造出錯假新聞。因此他希望民眾也要關心媒體的組織運作,並理解並非所有錯假訊息的出現,都是為了製造社會混亂。
但錯假訊息最終依然造成嚴重的影響,民眾應該怎麼改善這樣的困境呢?講者希望民眾「主動」選擇自己信任的新聞媒體,並提出以下幾個篩選方法:「需求」-根據自己的需求篩選資訊,思考關心的議題及其涉及的範疇。「成本與門檻」-了解新聞來源的透明度與背景,可能會因為資金來源和政治立場,而夾雜特定立場。「可讀性」-評估新聞內容的品質和易懂性,選擇能夠以清晰、客觀的方式傳遞訊息的媒體。若平常沒有時間閱讀新聞,講者也推薦民眾搜尋「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入圍名單的新聞,便可以直接閱讀台灣該年度最有價值且深入的報導。
劉慧雯以錯假訊息的辨識只是媒體素養其中一個部分為開端,解釋媒體如何從不同方式再現真實,以及談到數位科技影響閱聽人接受資訊的模式及內容,最終提出「解方」,期望閱聽人能夠主題選擇能夠信任的媒體,以避開錯假訊息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