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016 楊千鶴逝世

2024年10 月15日

「我想證明即使是一個在家不便用日語的台灣人,照樣可以寫出不輸於日本人的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1016─楊千鶴逝世

楊千鶴,1921年9月1日出生於台北兒玉町,為家中么女。她是台灣第一位女記者,也是一位作家。楊千鶴的作品以台灣本位、女性主體出發,反擊殖民觀點與男性霸權視角,突破傳統社會的藩籬,寫下歷史的一頁。

▶台灣女性遭遇雙重困境的求學環境

雖然家境優渥,但三位姐姐出生不久皆送至別人家做養女,唯有楊千鶴是母親極力爭取後才能留在原生家庭長大。她於台北靜修高等女學校(現靜修中學)畢業後,進入台北女子高等學院就讀,這是當時台灣女性所能接受最高等教育的學校。

日本時代,台灣女性的受教育機會面臨國籍與性別上的雙重困難。在殖民統治的隔離政策下,台籍人士所擁有的教育資源相對稀少。另外,由於傳統禮教文化影響,女性不僅須面對社會上教育資源的缺稀,也必須突破家庭對女性的期待與限制,往往比男性更難享有教育機會。

楊千鶴進入台北女子高等學院就讀後,因校風相對自由,採用「通才教育」,讓她可以多方面探索自我的才能,更於1939年參加「全台灣桌球比賽」還獲得女子學生單打冠軍,此後也獲得許多桌球比賽獎項。

▶對平等的堅持讓她成為台灣首位女性記者

畢業後,楊千鶴到被譽為「蓬萊米之父」的磯永吉旗下弟子台大中村副教授研究室擔任助理,但不久後便因為台灣人與日本人的薪資差別待遇而決定辭職。

1941年,楊千鶴在《文藝台灣》發表第一篇日文作品〈なきばば〉(哭婆),以母親逝世的親身經歷為基礎,反駁當時日本人對台灣傳統葬禮習俗的誤解與歧視。這篇文章受到當時擔任台灣最大報社《台灣日日新報》的文藝版與讀書版負責人西川滿賞識,後來邀請楊千鶴加入任職。

楊千鶴要求必須與日本人同工同酬才願意加入,而西川滿也答應此條件,於是楊千鶴便加入《台灣日日新報》擔任記者,負責家庭文化版(婦人版),成為台灣首位女性記者。

▶「我想證明即使是一個在家不便用日語的台灣人,照樣可以寫出不輸於日本人的文章。」

楊千鶴以台灣文化主體、以及女性視角撰寫發表文章,介紹許多台灣特色的食衣住行紀事。她更採訪了許多台灣文化名士,包含畫家郭雪湖、文學家賴和、醫生詩人李騰嶽等人,也間接投入台灣的文化運動。

1941-1943年間,楊千鶴於不同的報章雜誌上發表許多文學作品,包含如〈待嫁女兒
心〉、〈買東西〉、〈賣唱人〉等。其中於《台灣文學》發表的〈花開時節〉是她唯一的一篇小說,小說內容描寫女校畢業生對未來人生道路的自我探詢,並對父權體制設定的傳統女性道路提出質疑。這篇作品也被視為日本時代台灣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品。

在後來的自傳中,楊千鶴回憶這段擔任記者的時光,認為「是我人生中最光輝燦爛的年代,每天彷彿是連續的火花噴發瞬間。」

▶戰爭爆發,因步入婚姻而封筆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持續擴大,新聞的版面受到縮減與限制,楊千鶴於1942年離職,並於隔年六月與林嘉雄結婚。婚後她僅在1943年新婚期間於《民俗台灣》發表一篇〈女人的宿命〉,對女性做為「媳婦」的傳統社會價值觀提出批判,之後便無新的文章。

一直等到1989年丈夫過世後,楊千鶴才陸續發表新的文章,這之間相隔長達半世紀。

▶參與政治與經歷白色恐怖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楊千鶴雖關心政治,但也十分不屑其中的虛偽。1950年楊千鶴受推薦難以推辭,決定參選台東縣議員。她在競選演講會中以「各位親愛的父老兄弟姊妹」開頭,與當時其他候選人先報姓名做出區別,成功贏得民心,當選縣議員。

楊千鶴的政見設立公立托兒所、關注女性、教育等議題,仗義執言為女性發聲。但也因其維護正義的行為而導致後來丈夫林嘉雄遭國民黨陷害,羅織「貪汙」罪名使其於1953年入獄。

雖然隔年丈夫因蔣介石大赦而出獄,但白色恐怖仍對楊千鶴全家帶來巨大的影響,更讓她拒絕學習中文,日後只以日文創作,輔以部分台語俗諺。在公開的演講與發表,她也大多使用台語進行。

▶以女性本位進行書寫,奪回被男性掌控的解釋權

1977年,楊千鶴赴美定居。1993年她在日本出版長篇自傳《人生のプリズム》,中譯本《人生的三稜鏡》兩年後問世。這本自傳不僅是楊千鶴重返文壇的重要之作,更是由女性主體為出發點進行書寫、具有珍貴女性意識的作品。

2011年,楊千鶴在美國家中逝世,享年90歲。她一生以台灣人視角撰寫文章,對抗殖民體制的控制與迫害;更以女性主體意識進行書寫,讓世人得以看見由女性描寫的女性,跳脫男性筆下悲情、被動的客體敘述。透過楊千鶴的作品,我們得以看見女性視角的的報導、文學觀點,奪回由男性掌控的解釋權,改寫集體社會意識。

 

參考資料:

▸《2011年台灣文學年鑑》,李瑞騰主編,國立台灣文學館。
▸《日治時期女性自我主體的實踐──論楊千鶴及其作品》,陳怡君,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視台灣學堂】教科書外的台灣史: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 楊千鶴 (一)
https://youtu.be/s6pGJXxlRLs?si=ob_VnKIwt4n6lcXE
▸【民視台灣學堂】教科書外的台灣史: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 楊千鶴 (二)
https://youtu.be/uvBVSg511KU?si=t9vRdAkzB24tdSTr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女士(一)【這些人這些事】
https://youtu.be/rfiBJYXgwlE?si=Sd9llQnJJhEUVq_R
▸台灣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女士(二)【這些人這些事】
https://youtu.be/xANy_zaYam8?si=42W-QZOZWJT-TE-p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