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歷史」?歷史是指發生過的事,但沒發生過的事就不是歷史。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戰後「歷史」真正的全貌?
蘇瑤崇教授首先簡單地描述背景,提及過去台灣經歷了戒嚴時期,人們被剝奪言論自由,直到1970年代黨外運動時期開始,特別是在解嚴之後,台灣歷史的研究才慢慢興起。教授表示,所謂的「戰後史」曾經遭到噤聲,受到黨國思想的控制。
在戰後史中,尤以國民黨「接收」台灣與二二八事件的鎮壓等,有許多過去以為的「歷史」,其實是未發生之事,或者是「誤解」,其中最鮮明之例便是「台灣光復節」。教授以相關檔案為證據,討論其中誤解。
二次大戰後,本為「美軍主導、中國參與」之佔領台灣計畫,最終改以「中國軍為主、美軍為輔」的中美共同佔領台灣。事實上,10月25日當時舉辦的受降典禮並非台灣回歸中國的儀式,而是以蔣介石政府代表下達直接統治台灣命令之儀式。
該典禮中,並無降書,而是陳儀給安藤利吉的「合同命令」,安藤簽收了國民黨政府命令的受領證,「合同命令」只有接收台灣的「治權」並非「主權」,並沒有任何內容談到台灣主權的歸屬。就國民黨史觀而言,10月25日是「光復日」,但就「台灣人」的角度來看,不如說這是國民黨政府的「始政日」。
談完「台灣光復節」的真相後,教授也說明關於二二八常見的謬誤,首先是1994年出版之《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說,當時陳儀的兵力僅有5,000多人,陳儀因兵力不足,最後不得已才向中央請兵鎮壓,即所謂的「被動鎮壓」。但實際上,當局公開資料《台灣省「二二八」事變記事》中,即清楚記載有26,850人的兵力,以及有兵種分配、兵力表等,不只兵力之外,陳儀更有種種預備鎮壓之作為,並不存在所謂「被動鎮壓」。
另外,多數人將二二八事件鎮壓開始的時間理解為3月8日中央軍隊到來之後,同樣這也不是客觀史實。當時南部防衛司令的彭孟緝,早在3月5日便要求市長召開代表會議討論,另外卻要求參謀至高雄要塞擬定應付方針,預定隔日出兵。3月6日,在市長召開會議並與代表一起上山談判時,彭孟緝卻藉口有人帶槍而派兵下山,開始在高雄市區進行無差別鎮壓,而後擴及台南與屏東。這些鎮壓作為,皆為彭孟緝預謀的行動,卻被當局指為暴徒作亂而不得不的鎮壓。
另外,教授也指出關於外省人死傷之誤解。許多人以虛構的外省人死傷人數來煽動族群的對立,但在國民黨政府內部實際調查事件中,死亡的外省人只有57人,蘇教授指出事件中包含失蹤與死亡的外省人共有92人,其中有36人卻是被政府所殺死。不願提到外省人遭鎮壓身亡,卻不斷散佈事件中錯誤的外省人死亡數字,這只是在煽動族群對立而已。
講座的最後,蘇教授提醒我們,歷史是在形塑我們的歷史價值觀,錯誤的歷史只會形塑錯誤的歷史價值觀。台灣戰後歷史之所以存在許多虛假內容,有很多是出自於黨國政治目的,要誤導我們的價值認同。作為台灣人,我們必須不斷地反省過去黨國時代深植人心之虛構歷史,才能形成一個全新的、屬於台灣人的歷史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