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烏克蘭重要,還是台灣重要—新冷戰時代美歐的戰略分歧與調適

2024年6 月14日

06.07烏克蘭重要,還是台灣重要—新冷戰時代美歐的戰略分歧與調適

活動側記

撰文 / 志工 丞寬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6月7日再次邀請蒙裔美籍作家余杰來台演講,討論烏克蘭與台灣的議題。開場時,副理事長林芳如指出,去年邀請余杰是基於共軍的認知作戰及台灣人對中共的不了解,今年再次邀請他,希望借助他的經驗給台灣人一些啟發。

余杰首先批評了西方左派媒體如《紐約時報》和CNN對烏克蘭議題的偏頗報導,指出台灣媒體經常照搬這些觀點,缺乏獨立思考。他認為台灣應該有更多元的視角來看待國際事務。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哈瑪斯對以色列的恐攻,使得世界局勢變得更加動盪。美國和北約因此將戰略重心轉向東歐與中東。余杰提到,史奈德和柯比曾就「美國應優先考量台灣,而非烏克蘭」展開辯論。柯比指出,美國被俄烏戰爭分散注意力,而中國是比俄羅斯更危險的對手。北約盟國應該對烏克蘭提供更多援助,因為烏克蘭問題對歐盟來說唇亡齒寒。而在東亞,沒有一個能制約中國的聯盟,若美國不介入,台灣可能會淪陷。

美國在烏克蘭與台灣問題上的戰略有所不同:對台灣的支持力度更大,而歐洲則更多支持烏克蘭。在烏克蘭與以色列之間,美國更支持以色列,歐洲仍舊支持烏克蘭。余杰強調,年底的美國大選將決定美國的未來走向,如果美國陷入衰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國能夠對抗中國,俄烏戰爭的最大受益者是習近平。

余杰回顧了川普時期對普丁及其傀儡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的強硬態度。川普兩度下令對敘利亞軍事目標進行攻擊,以懲戒其使用化學武器屠殺平民。普丁雖然對此發出譴責,但沒有進一步行動。余杰認為,對於極權國家,只有採取強硬態度才能壓制其行動。

金融時報指出,如果北約不派兵參戰,烏克蘭不可能單靠自身力量打敗俄羅斯,普丁政權也不可能垮台。余杰引用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觀點指出,烏克蘭是一個民主轉型失敗的國家,中央政府無力提供安全和公共服務,政治參與度低。而相比之下,台灣是一個成功的民主轉型國家,美國應該更加積極地幫助台灣這樣的成功國家。

余杰強調,台灣不是烏克蘭,更不是阿富汗。台灣是民主轉型最成功的國家之一,自從蔣經國去世後,台灣再也沒有出現過獨裁者,每次大選和政黨輪替都平安渡過。台灣也沒有烏克蘭那樣的經濟和政治寡頭,擁有最具活力的公民社會和新興科技經濟貿易,是除了日本外最親美的國家。

在川普時代,美國的對台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背景是印太戰略的實施,美國的戰略中心從歐洲轉向亞洲。2018年,川普簽署《台灣旅行法》,鼓勵美台所有層級官員互訪。余杰指出,保護台灣是美國政界少有的高度共識,台灣這個未結盟的盟友的重要性甚至超過美國在歐洲的大部分盟友。

余杰的演講強調了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性,呼籲台灣應該加強自身的國際視角,理解並應對全球複雜的政治局勢。他和與談人沈明室教授皆提到民防的重要性,唯有台灣人奮勇抵抗入侵,才能展現台灣人的決心,堅持民主、強化自身實力,台灣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站穩腳跟,贏得更多支持與援助。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