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的話✦伯政|2023自由路上藝術節志工✦

2024年6 月14日

「把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拍下來,好好記錄起來。說不定幾十年後,他們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好像也滿不錯的。一個人可能需要走很遠、很久,但如果是一群人一起做,那力量就會大大增強,我很喜歡在這邊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覺。」



✦伯政|2023自由路上藝術節志工✦

我自己大學的時候都是參加音樂舞蹈那種技藝性的社團,比較沒有接觸公民團體,那時候剛好看到藝術節在徵攝影組志工,我自己本身也有在拍照,所以就想說果可以用照片把這些活動啊、講者人物記錄下來的話,說不定在幾十年後,他們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好像也滿不錯的。另外就是因為政治理念比較接近,也希望可以來認識更多同樣的朋友。

攝影組主要工作會記錄講者的畫面、觀眾提問、或者一些互動場景。除了講座電影之外,比較大的音樂節,要把觀眾可能是情侶、聽團仔或者家長小孩拍起來,然後當天也有市集,就是把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拍下來,好好記錄起來。

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音樂節那天有邀請P!SCO,他們表演時剛好有另一位攝影夥伴拍到很棒的照片。台上在表演,台下圍圈圈跳舞,角落有一對同志伴侶在擁吻。我看到的當下覺得很感動,就覺得婚姻平權這些都是公民團體一起爭取來的,才能讓大家都有一樣的保障,這不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嗎?

擔任志工讓我學到更去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轉換自己跟人溝通的方式。另外一個就是「政治即生活」,我在這邊更加理解到政治跟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最近常講的行人地獄,我們的生活跟政府政策、法律都是息息相關的。

一個人可能需要走很遠、很久,但如果是一群人一起做,那力量就會大大增強,我很喜歡在這邊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覺。

◠◡◠◡◠◡◠◡◠◡◠◡◠◡◠
➠報名加入好民青台派志工!
◡◠◡◠◡◠◡◠◡◠◡◠◡◠◡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