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427反核遊行佔領忠孝西路事件

2024年4 月26日

【歷史上的今天——反核遊行佔領忠孝西路事件】

2014年04月27日,由多個公民團體所組成的反核遊行隊伍跨過警方所形成的人牆與路障,佔領台北車站前的忠孝西路,為反核主張提出訴求,並於04月28日凌晨,遭到強力水柱與持盾牌、棍報的警察暴力驅離。
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2014年04月26日,由多個團體所組成的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發起遊行,並同時呼應反核指標人物林義雄先生所發起的禁食行動。當晚,主辦單位宣布將在隔日發起佔領忠孝西路的行動。

2014年04月27日下午,反核遊行隊伍抵達台北車站前的忠孝西路外圍。
這個時候,忠孝西路已經被警方所形成的人牆與路障所封鎖,然而多達數萬名的遊行群眾,依舊跨過路障,並且迅速佔領了忠孝西路,另一方面,公民團體如公投盟也從立法院方向前來與群眾會合。

反核議題,可以從過去國民黨與提供核電技術的外商之間的利益勾結,使台灣的能源政策長期被擁核立場綁架開始說起;而一直到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的核災,讓台灣的反核聲浪逐漸升高,核四的存廢議題也浮現檯面。

在遊行群眾佔領忠孝西路之後,時任台北市長的郝龍斌也召開記者會,並強調要以「各種方式」強力淨空交通路口。郝龍斌口中的「各種方式」,是在04月28日凌晨三點,以鎮暴水車與持有盾牌、棍棒的警察,對民眾執行暴力驅離,並在凌晨五點左右,開始強行抬離群眾,並以鎮暴水車對民眾近距離噴灑水柱,兩方之間因此爆發數次推擠衝突。

事後,立委尤美女召開記者會,指出警方當天執行驅離動作時,已經違反比例原則,有不少人被水柱強力猛沖,造成背部受傷、內臟受損;另外,警方缺乏自律的行事作風,也讓驅離過程中民眾走光的影片外流,構成性騷擾之嫌。

直至早晨七時,忠孝西路被警方全面清空,四二七反核佔領事件至此告一段落,然而核能議題在台灣依舊是一個需要被仔細釐清的重要議題。

尤其當有些人打著「科學終將勝利」的旗號,實則上卻利用似是而非的話術強推核能,就算公投結果為我們暫時擋下了核四重啟可能性,但就像民主與言論自由一樣,環境永續的推行也遠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脆弱,一旦放鬆戒心,這些影影綽綽的噩夢都還是有可能隨時捲土重來。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