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420黃石輝誕生日

2024年4 月12日

黃石輝(N̂g Si̍k-hui),生於1900年04月20日,高雄鳥松人。

他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活躍於當時的左派運動。1926年,曾經參加過左翼組織「台灣黑色青年聯盟」,因而也遭遇過日本政府的逮捕,但他依舊積極參與公共活動,並且以文學的角度出發,推廣「鄉土文學」、甚至是「台灣話文」的文學主張。

從1920年代開始,新文學運動如火如荼地在台灣展開,然而作家們對於新文學的創作、新知識的傳遞,所要採用的語言選擇,卻陷入了紛爭。

首先,舊時代遺留下來的文言漢文,一直都是為仕紳階級所獨佔,根本難以有效擴散到平民階級之間,在傳播知識、溝通意志這方面,幫助不高。
而如果採用當時殖民政府所推行的日文來作為傳播媒介,事實上也很困難,一方面是當時台灣民眾的普遍識字率實在不高,而以日文來作為書寫工具,又違背當時大部分新知識份子的情感意願。
再來是,如果採用新知識份子們所推崇的中國白話文,則又因為和普羅大眾的台灣人的語言習慣有很大的出入,雖然看上去都是「漢字」,但拼湊成句子,一般人未必能看得懂,這樣一來,這些觀念、知識,還是只能在文人階級之間流動,卻始終沒辦法達成向大眾推廣、「走出同溫層」的作用。

在這些紛紛擾擾之中,1930年,黃石輝先是發表了〈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這篇文章,翌年又發表〈再談鄉土文學〉。

他在文章中提到:「你是台灣人,你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眼睛所看的是台灣的狀態,耳孔所聽見的是台灣的消息,時間所歷的亦是台灣的經驗,嘴裡所說的亦是台灣的語言,所以你的那支如椽的健筆,生花的彩筆,亦應該去寫台灣的文學了。」
(Lí sī Tâi-uân-lâng,lí thâu tíng Tâi-uân-thinn,kha ta̍h Tâi-uân-thóo,ba̍k-tsiu khuànn-tio̍h ê sī Tâi-uân ê tsōng-thài,hīnn-khang thiann-tio̍h ê sī Tâi-uân ê siau-sit;sî-kan king-li̍k ê iā sī Tâi-uân ê king-giām,tshuì leh kóng ê iā sī Tâi-uân ê gí-giân。sóo-í lí hit-ki thuân-tē tì-sik ê pit,ē-tàng siá-tshut kok-sik-kok-iūnn tsing-tshái kòo-sū ê pit,mā ing-kai khì siá Tâi-uân ê bûn-ha̍k —ah。)

黃石輝的眼光獨到,見解精闢,他認為,「台灣是一個別有天地,在政治的關係上,不能用中國話來支配,在民族的關係上,不能用日本普通話來支配,所以主張適應台灣實際生活,建設台灣獨立的文化。」
(Tâi-uân sī tsi̍t ê ti̍k-pia̍t ê sóo-tsāi,tī tsìng-tī ê kuan-hē,bē-tàng siū Tiong-kok uē lâi tsi-phuè;tī bîn-tso̍k ê kuan-hē,bē-tàng siū Ji̍t-pún uē lâi tsi-phuè。sóo-í lán ài tsú-tiunn sik-ìng Tâi-uân si̍t-tsè siōng ê sing-ua̍h,kiàn-siat Tâi-uân to̍k-li̍p ê bûn-huà。)

左派背景的黃石輝,站在台灣勞苦大眾的角度,呼籲當以人民的共同情感作為依歸,而文學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就必須要是基層民眾素昔熟悉的,如此一來,才能激發大家的共鳴,凝聚大家的共識。
因此他提倡要將台灣話文字化,並以此來進行文學創作,用這樣的方式,更有效地向殖民政府進行抵抗。

黃石輝的主張,很快就獲得作家郭秋生的贊同,郭秋生在〈建設台灣白話文一提案〉這篇文章中,提及以漢字作為主架構,將台灣話文字化的行動,也具體指出,如果有漢文無法對應的台灣化,則應該如何另創新字,以符合語言的需求,而他最終的訴求,則是要讓台灣話達到「言文一致」的目標。

這些主張,很快就引起一場激烈的台灣話文論戰,讓許多知識份子紛紛加入戰局,而黃石輝也獲得如作家賴和、語言學家李獻璋 、以及中央書局創辦人莊垂勝等人的支持。

1934年,台灣話文論戰因為一直無法獲得共識而落幕。之後,郭秋生與黃春成等人創辦了《南音》雜誌,並在雜誌內開設專欄,以實驗性的精神,將漢文直譯書寫台灣歌謠,作為台灣話文字化的實踐與努力。

但好景不常的是,這場需要長時間慢慢醞釀起來的「台灣話文運動」,後來卻在戰爭的警鐘敲響,日本皇民化運動隨之而來的狀況下,被迫按下了暫停鍵,其後,則是政權遞嬗所帶來的漫漫數十年,對本土語言更無以復加的蔑視與打壓。

到了今天的我們,是否還有可能讓它重新復甦,繼續進行下去呢?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