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415《臺灣民報》創刊日

2024年4 月12日

「啟發我島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氣,以謀臺灣的幸福!」

【歷史上的今天——《臺灣民報》創刊日】

「啟發我島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氣,以謀臺灣的幸福!」

《臺灣民報》,號稱「臺灣人唯一的言論機構」,同時也是日治時期,由臺灣人所創辦、影響力甚大的一份報紙,於1923年04月15日創刊,其後在「文化頭子」蔣渭水先生所開設的大安醫院隔壁設立總批發處。
時至今日,我們還是可以從一張眾人在大安醫院前的合影,看到當年《臺灣民報》被整齊堆放在人力車上準備配送。

臺灣民報的前身,即為1920年由蔡惠如先生出資發行的《臺灣青年》月刊,後來《臺灣青年》改名為《臺灣》,又改版為《臺灣民報》。
當《臺灣民報》創刊之際,以「啟發我島的文化,振起同胞的元氣,以謀臺灣的幸福」為宗旨,是日治時期臺灣各項社會運動的機關報紙,為了方便民眾閱讀,臺灣文化協會也在各地設置讀報社,讓讀者可以專心無虞地閱讀報紙,而不會被日本警方騷擾。

除了支持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文化啟蒙運動、學生運動,《臺灣民報》也積極鼓吹農民、勞工、婦女爭取權益,更致力於引進介紹新知識、新思想,報導外國的政治局勢與發展,包含當時中國軍閥的戰況,或者政治人物之間的角力。

同時,在1930年推出的〈曙光〉專欄,許多詩人如賴和、楊守愚、楊雲萍、楊華等人,會在上面刊載新詩;而張我軍、朱點人、陳虛 等作家,也時常在《臺灣民報》發表短篇小說作品;受到當時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影響,《臺灣民報》也時常刊載如胡適、魯迅等來自中國的新文學作品;當然,《臺灣民報》也成為文人闡述藝文觀點的重要園地,其中如張我軍就曾經發表過一系列抨擊舊文學的論文,而像許乃昌、蔡培火 等人,也在上面發表過新文學運動的相關文章。

在當時以日本人創立的《臺灣日日新報》,作為日本官方立場的報紙,被許多知識份子謔稱為「御用報紙」,相對的,由臺灣人所創辦的《臺灣民報》,則代表了臺灣人的言論與立場,其發行量更是足以和《日日新報》相提並論。而《臺灣民報》對總督府不留情面的批評與諷刺,更常使得它在新聞檢查方面,遭到百般刁難與扣押。

到了1930年代後期,日本軍國主義的聲浪日益抬升,《臺灣民報》所受到的壓力也就越來越沈重。隨著漢文欄減半,到被迫廢止漢文版,1944年,本島較具規模的幾家報社被合併為《臺灣新報》,同時也象徵著《臺灣民報》(已於1932年改名為《臺灣新民報》)的結束。

辦報紙、印刊物,對於當時的知識份子而言,是將資訊快速傳遞、啟迪民智、喚醒廣大的普羅大眾的途徑之一,更能夠網羅地方上的菁英份子,集結社會運動的同志。
當年不畏懼殖民政府的刁難,勇敢批評時政、反映民怨,更進一步提升民眾文化層次、介紹新進思潮,《臺灣民報》在當時文化傳播、啟迪民智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時也為台灣人百年以來,追求自由與人權的進程,留下精彩萬分的一頁。

***
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