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自由路上藝術節】03.03〈綠島人權燈塔〉戲劇表演 側記

2024年3 月20日

「綠島上有兩座燈塔,一座照亮海面,另外一座照光人權。」
​——《綠島人權燈塔》繪本作者|郭振純先生

【2024自由路上藝術節】03.03〈綠島人權燈塔〉戲劇表演  側記
撰文:志工 立葳

「綠島上有兩座燈塔,一座照亮海面,另外一座照光人權。」
——《綠島人權燈塔》繪本作者|郭振純先生

        《綠島人權燈塔》為白色恐怖受害者郭振純先生編寫的台語繪本,此次演出改編自繪本裡一段主角對綠島孩童講述的小故事。夾腳拖劇團以流利的台語,運用真人、偶戲、皮影三種不同方式表演,生動活潑地和與台下觀眾互動,將嚴肅的歷史議題融入寓言中,發人深省。

 

共我的皮球還我!

        下午時分,家長帶著孩子們陸陸續續抵達富興工廠二樓,稚嫩清脆的嗓音嘰嘰喳喳討論著接下來的表演。開演時刻,玲玲姊姊和大志哥哥從後方走至舞台,一出場便以精湛的聲音演出吸引了孩子們目光,頷頸、肩胛頭、腹肚、尻川䫌⋯⋯大家聽從表演者的指揮,靈活地觸碰各種身體部位、模仿了強風吹拂或蜜蜂嗡嗡的聲音,作為接下來故事的鋪陳。
        故事開頭由玩偶阿明帶著他的皮球,和好友阿成一起出場。作為朋友,阿明樂於將皮球分給阿成,沒想到阿成卻霸佔皮球,甚至寧願將球扔掉,也不願歸還。
       丟失皮球的阿明哭哭啼啼的回到皮影投影出的家中,此時,為了安慰哭泣的阿明,大志哥哥跟他說了一個關於一個關於蜜蜂和森林的小故事⋯⋯

 

足久足久以前,咱幸福快樂的生活做伙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裡面住了一群蜜蜂,他們最喜歡吃美麗花朵產出的花蜜了!玲玲姊姊拿著蜜蜂玩偶飛入觀眾之中,津津有味地吃著觀眾手中拿的蜂蜜色泡泡紙(好食,真好食!蜜蜂說。)
        拿著土蜂的大志哥哥也跟著飛入觀眾,失望地發現花蜜所剩不多,蜜蜂友善地指出還有花蜜的方向,土蜂因為蜜蜂的慷慨飽餐一頓。(食的足飽啊!土蜂說。)
        虎頭蜂也出場了,他四處張望,而友善的土蜂也跟他分享了食物。(足感謝恁!虎頭蜂快樂的說。)      
        森林裡除了蜂群,還有其他住民,其中的麻雀兄弟喜歡吃黃澄澄的稻穗。隨著麻雀們出場,觀眾們高舉雙手,十根手指模仿微風吹拂的稻穀,大志哥哥拿著麻雀兄弟飛進觀眾群中快樂地大吃大喝。
       什麼聲音!是老鷹!玲玲姊姊舉著飢腸轆轆的老鷹低飛,利用手電筒將老鷹的身影放大數倍投影在天花板上。見狀,麻雀兄弟嚇得半死,善良的觀眾們左右擺動,用身體掩護嬌小的麻雀們,麻雀兄弟因此逃過一劫。
       這座豐饒的森林有許許多多的族群,雖然偶爾互有紛爭,仍能和平共處,分享資源,過著快樂的生活。  

恁敢嘛是蜂?

        有一天,講著流利華文的蝗蟲出現,森林住民們的幸福生活因此出現威脅。根據蝗蟲所言,他和家人們遭到迫害,無處可去,懇請蜂群們讓蝗蟲暫時生活在森林裡。
        蜜蜂和土蜂分頭詢問森林裡的其他生物,其中土蜂來到了觀眾面前,詢問大家的意見。
       觀眾中有些孩子因為蝗蟲看起來很可憐而選擇支持,有人則因蝗蟲長得很可怕而反對。看來多數森林居民願意讓蝗蟲暫住呢!土蜂和蜜蜂會合後討論投票結果,通知了蝗蟲,得知結果的蝗蟲謝過兩蜂,開開心心地帶著親友們住下來了。
        沒想到,隔天,蜜蜂照常岀來找花蜜,卻看見一大片殘破的花園,其他植物也都被啃得坑坑疤疤,什麼都沒有留下。
        慌亂的蜜蜂和土蜂以及虎頭蜂前去找蝗蟲對峙,蝗蟲群竟然表示是蜜蜂自願讓他們住下來的,不是他們的問題。面對自私的蝗蟲,蜜蜂別無他法,只好找蜂王們做主。
        蜜蜂王、土蜂王、以及虎頭蜂王早已得知了這件事,三王開會後,決定率領蜂群們和蝗蟲作戰,將這群侵門踏戶的外來者趕出森林。

       
有蜂死去矣,嘛有蜂活落來矣

        在經歷團體戰、一對一單挑,以及圍毆等不同程度激烈的打鬥過後,英勇的蜂群成功驅離蝗蟲。故事至此告一段落,大志哥哥看著專注的玩偶阿明,溫柔地說:雖然許多蜂們在抗爭中受傷或死去,但最終,蜂群保衛了森林,讓這片開滿花朵的家園得以傳承給未來世世代代的蜂。
        表演結束,夾腳拖劇團的團長出來致詞,並簡單介紹了《綠島人權燈塔》這本繪本以及作者郭振純先生的創作理念。最後,團長希望在場的小朋友們想一想:如果森林就是台灣,那麼蜜蜂、土蜂、虎頭蜂、麻雀、老鷹,以及蝗蟲,這些角色們各自對照著哪些台灣歷史上曾出現的族群呢?
        散場時,孩子們和家長津津有味地討論剛才的表演。聽著他們流利的台語對談,相信不論過往台灣出現過怎麼樣的強權,永遠會有勇敢的蜂群誓死保衛家園,傳承文化的花朵,確保未來年輕的下一代,得以生活在豐饒的廣袤森林之中。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