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三月做洪水——0312葉秋木受難、阮朝日失蹤

2024年3 月08日

【三月做洪水——葉秋木受難、阮朝日失蹤】

今天,讓我們來聊聊三四事件之後,受難、失蹤的屏東人。

◾屏東民意代表—— 葉秋木(Ia̍p Tshiu-bo̍k)

大家還記得屏東三四事件中的葉秋木先生嗎?他生於1908年09月12日,屏東市人。年少時期,曾經留學日本中央大學法律系,在留學期間,葉秋木與王白淵、吳坤煌、張文環等人組織社團,關心台灣文化的發展,也時常參加左翼組織抗議日本軍國主義的活動,因此受到刁難,而他也在未能完成學業的狀況下,便返回台灣。
回到台灣之後,葉秋木從事水泥業與進出口貿易,且繼續參與公共事務,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葉秋木曾被派任三民主義青年團屏東分團的組織員,並於1946年當選屏東市參議會參議員,更被推選為副議長。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葉秋木一方面帶領民眾抗暴,另一方面仍然希望能以和平的手段與軍警進行協調。然而03月08日,國府軍攻入屏東市之後,葉秋木旋即遭到國府軍的逮補,以「暴亂首謀」的名義將其定罪。最後,他遭受國府軍殘酷的羞辱,並被拖行遊街,最後公開予以槍決。

◾台灣媒體先驅—— 阮朝日(Ńg Tiau-ji̍t)

同樣來自屏東的阮朝日,生於1900年07月06日的東港郡林邊庄。在日本完成學業之後,他回到台灣,與人合資創立屏東信託株式會社,捐助土地與金錢給有需要的人。1932年,他轉任台灣新民報,並在1945年該報改為台灣新生報時,擔任總經理。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台灣新生報不畏壓力,持續報導詳實的二二八抗暴始末,而這件事情種下了日後國民政府的殺機。
阮朝日在三月初期間由於氣喘發作,臥病在床,未曾參加任何活動,可是03月12日這天,國民政府的情治人員依舊將他強行帶走,從此之後他便杳無音訊,就連他的女兒阮美姝,都是到日本唸書,在當地閱讀到 王育德先生所著《台灣苦悶的歷史》這本書之後,才得知父親可能已經被處死,因此展開調查。
根據王美姝的訪談,曾提及母親林素女士因為丈夫失蹤後,曾多次自殺未遂,並且因此要求子女在她夜晚就寢時,將其雙手綑綁,以免她又因為悲傷過度而忍不住想服藥自殺。

在這場三月的清算逮捕當中,無論是被帶走的人,或者是被留下的人,都成了被時代的巨浪所席捲的人,在各自的夢魘中無一倖免。

***
由左至右分別為葉秋木與阮朝日,生前在政治、金融、媒體等領域,積極為屏東民眾服務。
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2024自由路上藝術節|挖貝募資開跑中
走在自由,邁向建國,你就是我們並肩同行的夥伴!
立刻支持我們➡️https://bit.ly/3UtBnhY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