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GUAKALI港 關於香港的真人圖書館 側記

2024年2 月29日

GUAKALI港關於香港的真人圖書館 側記

撰文:議題組志工 劼宏

⋯⋯⋯⋯⋯⋯⋯⋯⋯⋯⋯⋯⋯⋯⋯⋯⋯⋯⋯⋯⋯⋯⋯⋯

「最好的抗爭就是做自己,好好的生活。」── Pierre

⋯⋯⋯⋯⋯⋯⋯⋯⋯⋯⋯⋯⋯⋯⋯⋯⋯⋯⋯⋯⋯⋯⋯⋯

 

從看新聞到親赴現場

對前香港職工會聯盟成員的Pierre來說,反送中運動是他人生最大的轉捩點。

在反送中前,Pierre偶爾會關心社會運動,但不曾現場參與。當佔中運動發生時,他仍在餐廳裡工作,他覺得中環與中環之外,一邊激揚吶喊,另邊歌舞昇平。是兩個天壤地別的世界。

這件事成為影響Pierre想法的開端。

接著香港當局開始實際作為,如:在高鐵設制出入境機關,香港政治犯就能直接移送北京。以及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被消失事件。上述等事件讓Pierre深刻感受到,中國的腳正踏在香港的頭上,香港自身的權力正一步步的被中國侵蝕,也促使Pierre親自走入社會運動。

投身社運的突破與反思

在香港理工大學事件中,許多「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都被迫變成「勇武派」(激烈對抗、激進手段)。因為當時警察向校內投擲催淚彈,並封鎖所有出入口,導致「勇武派」被迫困在校內。與此同時「和理非」必須挺身向前與警察對抗,才能夠阻止警察以更激烈的手段攻擊,並爭取時間讓受困成員離開學校。這成為Pierre首次武力抗爭的社運。

「土製汽油彈其實只用海棉塞住,如果你用丟棒球的方式丟,丟出去只會聽到清脆玻璃聲,但沒有火,因為汽油都倒在後面的人身上。」Pierre向大家描述他在現場學到如何扔擲汽油彈。許多人聽到汽油彈會覺得相當暴力危險,但對比鎮暴警察的武裝程度,是毫無殺傷力。僅能阻檔警察前進,並為前線爭取更多逃脫時間。參與完抗爭後,Pierre覺得武力抗爭成本代價都太大了,並找到組織工會這條路。

 

非武力的抗爭與無聲的吶喊

Pierre與工會成員們想到能夠建立同職業工會,爭取同工作福利。接著串連職業與職業間,創造更大的職業工會。並能以罷工或其他非武力方式進行抗爭。而經過大家的努力,當時香港職工會一度成為香港數一數二大工會。

但由於社會負面觀點、缺少資源、警察騷擾等原因,很多人不願透露自己是職工會成員,Pierre也發現原來有認識多年的同事也是其中成員。這小小的發現,讓他知道反抗的力量雖然有限且無法顯現,但卻一直隱藏在人們心中。

遺憾的是,近年政府加強打壓力道,Pierre所屬的香港職工會於2021年解散。後續因為個人規劃他決定來到台灣,持續分享在香港一路走來的經驗。前期分享的經驗中,他感覺到現場常常處在一種低迷無力的氣氛中,於是他決定以其它比較輕鬆的分享方式,與這些經驗共存下去,也讓更多人能了解到香港的近況。

 

⋯⋯⋯⋯⋯⋯⋯⋯⋯⋯⋯⋯⋯⋯⋯⋯⋯⋯⋯⋯⋯⋯⋯⋯⋯⋯⋯⋯⋯⋯⋯⋯⋯⋯⋯⋯

「原來是否屬於一個地方,跟是否為這個地方做一些什麼事情有關。」──Frankie

⋯⋯⋯⋯⋯⋯⋯⋯⋯⋯⋯⋯⋯⋯⋯⋯⋯⋯⋯⋯⋯⋯⋯⋯⋯⋯⋯⋯⋯⋯⋯⋯⋯⋯⋯⋯

 

台灣的啟蒙與歸屬感

相對於Pierre,身為一名喜歡藝術的男同志,Frankie從小就知道自己需要透過抗爭,來爭取自己的權利。他認為自己跟金融貿易、資本主義的香港格格不入,很沒有歸屬感,一直很想離開香港。後來他到台灣讀書之後,接觸了台灣的社會運動,像是太陽花學運以及樂生療養院的過程,學習了有關社運的知識與技能。因為大家一起爭取權利,讓他頭一次感受到歸屬感。

後來在假期時回到香港,Frankie參加了「保留皇后碼頭運動」,是他在香港的第一個社運。也是他首次學到面對警察強制驅離時,跟夥伴間該如何拉手才不易的被扯開。當時現場有行為藝術家邀請觀眾閱讀,並撕下書頁交給觀眾,展現彼此與社運的關聯性。也讓Frankie學習到原來抗爭不是只有往前衝,也有更多不同的表現法。

 

重回香港的旅程與成長

2017年,Frankie求學生涯結束,回到香港時,剛好又遇上雨傘運動及魚蛋革命兩大事件等抗爭活動的結束,而它們都有個共同點,就是結果很不好,導致許多參與事件的人們,處在受到傷害的低氣壓當中,而Frankie也身在其中。這些情緒不斷地醞釀並累積到了極限。

2019年,低迷的情緒與中國政府對於香港政權的破壞,反送中運動在香港開始了。Frankie與自己的工作單位,持續協助運動中受到傷害、需要支援的人。此外也有人建立黃絲帶地圖,Frankie更加瞭解哪些店家具有相同理念,並可以共同建立社群。「做為一個抗爭者,有種感受終於能夠做些什麼。」——這是Frankie在反送中運動的改變與想法,也讓他更加覺得自己是香港人,跟香港之間更加有關聯性。

2022年Frankie因緣際會下又回到台灣,也在努力下拿到台灣身份。過程中他也發現台灣對於移民與身份申請,都有相當多的要求與限制,他也將持續努力爭取與關注移民相關的議題。因為這些經驗,Frankie期望大家能為自己關心的事件繼續深入理解。

 

香港經驗的警示與學習

Pierre與Frankie的香港經驗,一方面警示台灣,中共的一言一行絕對不可相信,也讓我們了解到台灣的民主與自由是得來不易,並在細微的鬥爭之間就可能失去。需要我們努力捍衛與持續守護。另一方面也感動並啟發我們,如何在抗爭的挫折中,維持希望與能量,憑藉著這股信念,在可發揮之時盡可能的努力。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