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219蘇桐誕生日】

2024年2 月16日

【歷史上的今天——0219蘇桐誕生日】

〈青春嶺〉的唱片封面,可以看到上面標示著唱片公司的名字、發行編號與分類、歌曲名稱,以及演唱者王福、秀鑾。其中,在歌曲名稱以及演唱者中間還有一小排文字,標示著「陳達儒作詞・蘇桐作曲・文藝部補作曲」
圖片資料來源:臺灣音聲一百年

***

「雙人行到青春嶺/鳥隻唸歌送人行
溪水清清照人影/天然合奏音樂聲
啊~青春嶺/青春嶺頂自由行」

這是1936年,在台灣紅極一時的台語流行歌曲《青春嶺》,即便到現在,你也有可能聽過它也說不定!輕鬆歡快的曲風,搭配陳達儒活潑的歌詞,將戀愛中的青年男女朵朵心花開遍的心情表露無遺。

而這首歌的作曲者,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蘇桐。

蘇桐出生於1910年02月19日,是台灣著名的作曲家與琴師,沒有受過專門音樂訓練的他,卻有著極高的作曲天份與才華,尤其擅長演奏揚琴。

他在1932年曾被延攬至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當時古倫美亞因為將《桃花泣血記》的電影主題曲灌錄成唱片大賣,因此決定要複製這個成功的經驗,而蘇桐便是在這段期間與李臨秋合作,為電影《懺悔》與《倡門賢母》製作電影主題曲,於此開始展露頭角。

只不過,性格孤傲火爆的他,時常與古倫美亞的老闆發生衝突,離職之後,蘇桐轉入勝利唱片公司,與陳達儒合作,寫下了《農村曲》、《青春嶺》、《日日春》等堪稱經典的流行名曲。這段時間,可以說是蘇桐創作生涯的高峰期。

然而隨著1938年之後,中日戰爭戰情的吃緊加上皇民化運動的推行,台語唱片業受到了雙重的打擊,開始式微蕭條,離開勝利唱片的蘇桐,與昔日工作夥伴一起加入了日軍勞軍團,除此之外,他也必須到市場擺攤,才能繼續過活。

一直熬到二戰結束,蘇桐並沒有因此迎來命運的轉機,由於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推行的「國語」運動,讓台語歌謠再度受到打壓與禁唱,就連《農村曲》也因為內容主力描寫農民的困苦生活此種理由,而遭到政府的禁唱。

蘇桐只好到賣藥團彈奏音樂,或是到歌仔戲班擔任樂師來謀生。他在晚年加入了天馬歌仔戲團,並在裡面擔任揚琴師。1966年,台視有意增加歌仔戲的節目,於是公開徵選樂團,而天馬歌仔戲團也靠著實力取得了製作權,蘇桐自此成為電視台歌仔戲節目的後場班底之一。

然而1972年,蘇桐由於哮喘病的復發,使得他不得不辭去後場樂師的職務,蘇桐的晚景十分淒涼,這段期間的他,只能端賴戲班舊識的照料和接濟,1974年11月26日,他病逝於台北的租屋處,身無分文,也是靠著一干好友為他募款,將他的遺骨安葬在靈骨塔內。

***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