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120張星建遇難日

2024年1 月16日

【 歷史上的今天 ——張星建遇難日】

綠川,一條與台中人的命運緊緊相扣的小溪。她是繁忙的街廓之間,一抹幽靜恬然的色彩,也閃爍於熱鬧的夜色中,成一串帶狀的點綴。自清代經歷日治,自戰後到現今,綠川在台中人傳承數代的集體記憶裡,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的符號,一個將過去召喚回心頭的依憑。

但是,七十多年前的深夜,民權路的綠川大橋下,一個名字被遺棄在那裡。

他就是張星建。

張星建於1905年10月出生在台中市楠町(今台中市和平街一帶),後肄業於台灣總督府立台南商業專門學校(國立成功大學前身)。

1928年,尚且二十三歲的他出任台中中央書局的營業部主任,也是在這個時期,他開始透過幫畫家舉辦展覽、辦理洋畫講座等方式,推動台灣美術運動的發展。

1934年,張星建與好友張深切、 賴和、 賴明弘等人,發起全島文藝作家聚會,舉行了第一回全台文藝大會,成立台灣文藝聯盟,並且創立《台灣文藝》雜誌,由張星建擔任發行人兼總編輯。

根據同為日本時代的作家—— 巫永福先生日後的分析,台灣文藝聯盟的發起與成立,是一個具備濃厚台灣意識的文學運動。它超越了一切派別,整合全島的文藝創作者,甚至還匯集了日本等國外的創作者,促成盛大空前的大團結;而《台灣文藝》雜誌,更是當時由台灣人創辦的文藝雜誌裡面,登場的詩人與作家最多,在文化上的影響最大,留存壽命也最長的雜誌。

除此之外,張星建對許多創作者也給予相當直接且具體的照顧。
他曾資助過油畫家李石樵、雕刻家陳夏雨、小說家張文環等人的生計,也經常幫這些藝術家尋找合適的買家與贊助者;另外像展覽場地的借洽、宣傳海報的設計製作等,他也都親自包辦。張深切因此稱他為「萬善堂」,凡事有求必應;而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則形容他是「台灣文化界的綠洲」。

然而隨著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劫收台灣,張星建也不幸牽連於二二八事件。曾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的他,被國民黨列為台中地區的暴動首謀份子,在1949年01月20日的深夜,被人刺殺於柳川河畔,遺體則被丟棄在綠川大橋下。

《台灣文藝》雜誌一共發行了十五期,最後因為中日戰爭時局緊張的緣故,也不得不停辦;好不容易等到戰爭結束,卻又因為新政權的猜忌,張星建這樣一位盡心盡力推動台灣藝文產業的熱血初代策展人,一位用心呵護台灣藝文創作環境與創作者的「萬善堂」,一個「台灣文化界的綠洲」,在能夠重振與實踐他對台灣文化與藝術可能的展望之前,就以這樣一個令人心痛的方式,結束他的了一生。

***
照片說明:株式會社中央書局職員紀念撮影
昭和十六年(1941年)元旦,中央書局員工在店門口合照留念,其中前排右三坐者即為張星建
照片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