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威權系列課】「蔣公銅像」有鬼:台灣都市傳說與威權歷史

2024年1 月09日

因為人類決定「相信與否」從來就不是根據客觀事實,而是我們覺得他是不是真的。

——謝宜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作者》

【解構威權系列課】2023.12.10「蔣公銅像」有鬼:台灣都市傳說與威權歷史
與談:謝宜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作者》
撰文:明諺&佳彣

從令人會心一笑的蔣公傳說出發,講者謝宜安分享了許多可愛、古怪的都市傳說,也從中分析都市傳說背後的脈絡,並談到了威權如何透過不起眼的傳說構築而成。當獨裁遺緒尚未從日常生活中革除,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都市傳說重要的不僅是其中的趣味,背後更蘊含著時代的脈絡,與此時代的掌權者如何透過日常故事延續威權。​

 

▶為什麼要關注傳說 / 都市傳說

在談論都市傳說的重要性之前,必須先釐清都市傳說是什麼?講者提出了幾個要點以便界定。
➊ 需要是虛假且廣泛流傳,人們「信以為真」的傳說。
➋ 傳說以「故事」的層次出現,夾雜許多符號。
➌傳說出現年代是都市化以降的故事。​

謝宜安指出,這些莫須有的故事廣泛流傳必然有其原因,無論真假,傳說都能帶來某些社會價值。人類決定相信與否,並非依據客觀事實,而是這些故事「感覺像真的」。換句話說,可以被理解為:「事實的虛假,心理的真實」。我們憑藉心中的感受,建構出真假參半的故事,並在群體之間傳遞。這些故事能被流傳必然有令人認同之處,而其中暗藏著的、幽微的感覺還原整體社會背後暗藏的集體心理。以都市傳說為例,都市傳說背後蘊含著是集體對現代化之後的不安。

關注都市傳說,除了能替生活增添趣味之外,也能從中窺測到社會脈動。​

▶十分不恐怖的「鬼故事」──銅像形象與傳說內容的關聯

講解完定義之後,講者先帶聽眾認識「蔣公銅像」傳說的背景。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逝世後,內政部隨即在同年的8月5日頒布《 塑建總統蔣公銅像注意事項》,條文中規定了銅像的選址、數量,更重要的是——外觀,以銅像之神貌為例:「應充分顯示 蔣公慈祥、雍容之神貌,並含蘊大仁、大智、大勇、堅毅、樂觀之革命精神,與至誠、博愛、愉快、生動之神情。」這些規則企圖主導蔣介石去世後在民眾心中的形象。

而流傳於軍中與校園中的傳說多是「蔣公騎馬像」的那匹馬在凌晨時分會因為腿痠而自行換腿。政治大學的校園傳說更充滿了奇幻的元素:「環山一路蔣公銅像半夜十二點馬會換腳。基座有個投幣孔,投十塊,蔣公會旋轉並發出亮光,還是那卡西配樂;投五十塊(要舊版外銀內金那種),蔣公會載你下山。連假的時候看到蔣公騎馬在環山道上巡邏。不明條件下,會變成馬騎蔣公。」

講者接著舉了「二宮金次郎會動」以及「國父挖心臟」的傳說做為對照,前者的故事符合銅像的勤勉向學的形象,內容也充滿童趣;後者卻表現出銅像傳說也可能是「恐怖」的故事。但,在條文的規範下,蔣公銅像的傳說給人「親和」的感覺也不意外了。

 

▶日據刑場的錯誤與真實──傳說內容反映了當代的時代氛圍

講者謝宜安接著提到日據刑場的都市傳說。傳說中,「臺灣處處是日據刑場,許多百姓、犯人遭受不人道的對待,最後遭斬首而死。」但實際上從地點以及行刑方式,皆表示了這個傳說是錯誤的。

以地點來說,曾傳說的日據刑場含括某娛樂大樓、飯店、公園、政府機關、派出所、學校、宿舍等等,數量非常多。但實際上日治時期僅有北中南各一個刑務所與其相關支所,全台數量不超過10個刑場。

以行刑方式來說,日本的死刑執行方式為在室內的絞刑。「砍頭」則是清代才有的行刑手法。

講者接著分享了其中一篇於網路看到的文章:「我家離獅子林很近,獅子林這塊地,以前是日本憲兵隊,在那處刑了不少人,還沒蓋起來前,我也在那塊地到處跑,也沒遇到什麼鬼」實際上台北西門町獅子林大樓,在日治時期是「東本願寺」但事實上,此處在戰後是做為「保安司令部保安處看守所」在白恐時期關押了眾多政治犯,並以極刑審訊、逼供。

綜上所述,「日據刑場」都市傳說中的行刑方式是清朝的形象,有的地點實際上則是國民政府侵害人民權利的發生地。白恐、戒嚴時期對於人民的壓抑,造成了戰後的想像都是在日治時代,再加上國民政府的政治宣傳:「日本政府很殘暴」,導致「日據刑場」的傳說,即便是假的,也感覺像是真的。​​

 

▶提問與結語

Q: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都市傳說是否會變得愈加多元?
A:網路的興起和社交媒體的興盛,逐漸使都市傳說的週期變短,那些迅速出現的謠言,一下就迷失在碎片化的時代之中。

Q:中正廟在拆與不拆之間來回遊走,是否會演變成「都市傳說競賽」呢?
A:都市傳說競賽:講者分享了許多關於蔣公的傳說,但傳說隨著時間逐漸演變,從原先蔣公舉起的手會因疲勞而交換再到半夜巡視校園,才有今日的「都市傳說競賽」。
A:是新的意見凝聚並獲得許多人認可之後,說法才被建構出來的。如同早期女性月經來無法進入寺廟當中一樣,現代廟宇普遍接受在月經週期中的女性。廟方對此的回覆通常會是:神明說早期廟裡衛生環境較差,但今日衛生條件轉好,歡迎進入參拜。

都市傳說各有趣味,而這些傳說亦蘊含著此時代的思想及價值。如同親和的蔣公形象,反映出國家要求整體社會對蔣公之看法;電梯開門穿越回死亡火場的都市傳說,是反映都市化後電梯空間給人們的不安惶恐。在聽聞都市傳說時,除了一笑置之,更可以爬梳傳說的脈絡,抽離自我思想,以整體社會的角度觀看,或許會有更多有趣的發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