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威權系列課】戰後國民黨政府軍事獨裁體制的建構與崩潰(1945-1987)

2024年1 月02日

「百姓無法辨識對錯,沒有嚴格的要求,民主的品質就會出現問題。」
──蘇瑤崇|靜宜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解構威權系列課】2023.12.09
戰後國民黨政府軍事獨裁體制的建構與崩潰(1945-1987)

撰文:立葳&耘馨

作為解構威權系列課程的序幕,此堂課程詳盡的介紹了獨裁政權如何控制人民、清除政敵、穩定政權。透過了解過往,我們能理解政府、國家、人民之間的關係,明白一個獨裁政權實際運作的模式,以及最終為何而垮台。更重要的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身為一名現代公民,該如何珍惜手中得來不易的民主和自由。

獨裁政權的養成公式

講者蘇瑤崇教授以Netflix的紀錄片《暴君養成指引》作為開頭,帶我們理解了各國獨裁體制在掌控權力上有著類似的公式:竄改消除歷史、恐怖手段控制社會、剝奪公民權利、最終建立永久統治。蘇教授舉出史達林與列寧的照片作為範例,在竄改的照片中,前者位置更靠近後者,兩人顯得關係緊密,以創造出史達林為列寧傳人的假象。這是典型的政治宣傳手法,眼見不足以為憑,需多少保有幾分猜忌。然而,即使保持警惕,在獨裁體制下的人民無從獲得其他資訊,只能吸收官方提供的單一訊息,時間一久,虛假也會成為真實。

獨裁政權在台灣

以獨裁公式作為基準,蘇教授接著介紹國民政府當時的統治模式:首先定立三大惡法,建立軍人為主的統治體系;接著從上到下設立軍統局、外交情報司、地方政府人二室等情治機關,嚴密控管社會、壓制人民言論;而在「恩庇仕從」這類太子黨階層構造下,政府機關和資本企業裡充斥著關係緊密的人脈系統,並在偏頗的司法監察體制中任意判刑、打壓甚至處死異己。透過各種制度和監控,國民政府確實掌控權力,建立起一個難以撼動的政權,逼迫人民接受毫無思想自由的社會。

 

獨裁政權的破綻:言論思想的啟蒙

歷經被壓迫的年代後,不同聲音慢慢展露,民主前輩的反抗持續鑿出威權結構下的微小漏洞。六零年代末期,雷震發行《自由中國》和建黨,各式黨外雜誌和運動逐漸增加,最終美麗島事件爆發。當時迫於美國施壓,國民政府公開審判,民眾因而對政治有更多了解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下,戒嚴時期其實能舉行基本選舉,只限於省議員、縣市長與縣市議員等職位。雖然選舉結果不足撼動黨國地位,但能透過得票率反映政府的支持度,同時也將「選舉」一詞的概念帶給一般民眾,為未來爭取民主留下火種。
而後陳文成命案、林家血案、和江南案等未偵破懸案陸續發生,國民政府受到國內外壓力影響開始政治革新,改為文人統治。前輩們不斷地挑戰再挑戰、流血再流血、修改再修改,終於,封閉許久的社會出現破口,台灣成功在蔣經國晚年和李登輝任內朝向更民主的體制邁進。

 

千辛萬苦得來的民主自由

「民主和自由對現在很多人來說,像空氣跟水,一出生就能擁有。可是曾經的台灣是沒有的。」蘇教授與我們分享學生時期的他在獨裁體制下的困境。對比現在的生活,更彰顯出民主自由得來不易。需謹記,我們享受的一切都是前人努力的成果。珍惜的同時,更應該去理解這段歷史,並盡力保護視為理所當然的空氣和水——自由與民主!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