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土豆之爭?從用詞而來的文化統戰

2023年9 月02日

語言牽涉到大腦對於訊息無意識的接收和判斷,語言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表達和傳承方式。

 

  【2023好國學院】講座✦土豆之爭?從用詞而來的文化統戰

時間:7/29(六)14:00-16:00 
講者:劉定綱/〈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台師大台文系教授
主持:黃意淳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
地點:南園酒家(台中市中區民族路34號)
主辦: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今年四月中的「土豆事件」起因於有議員發現康軒版課本的詞彙註釋裡把「土豆」名詞的定義註釋為:不只是花生,也包含馬鈴薯的含義。但只有在中國用語裡土豆才帶有這樣的解釋詞義。新聞一曝光旋即引發各界的譁然,因為教科書是要送教育部審訂的,可是我們找不到本事件當中的元兇是誰?或是哪個單位有意為之。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本次講座邀請〈奇異果文創〉的創意總監,同時也是師大台文系教授劉定綱老師擔任主講人,帶領大家從「土豆事件」深入探討語言、文化與社會間的緊密關聯。並進一步討論從華語與台語圈內外的一系列國家政策、語言運動、文化、資本流動等議題。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反映了社會歷史變遷和語言、文化演變的複雜性,進而看見台語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地位及價值日漸受到關注,人們皆期望能夠找到一種平衡,期許在保留和發展台語文化的同時,也能在看見台灣獨有的語言及文化自主性。

 

■從「土豆事件」看語言的力量

        自然課本中將土豆的範圍定義為包括花生和馬鈴薯,這其實是將台灣與中國對土豆的定義混為一談。教科書在編寫和審查過程中,通常需要經過專業的教師和委員們的審核。同時,教科書的編輯也需要專業的人員參與。然而,在涉及語言和文化的問題上,如何定義和傳達某些概念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解釋和誤解。此次事件引發了對文化統戰和語言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的討論。文化統戰是一種透過影響人們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等途徑來傳遞信息和影響的策略。但是我們可以就認定「土豆事件」是一種文化統戰嗎?過去在威權政府的黨國時代,判斷一個人是否為「共匪」,可能就狹義的「思想犯」的形式,例如與黨外雜誌、讀禁書結社……等活動,來當作統戰實際行動或思想實踐的判斷標準。然而隨著自由民主的發展及全球化影響,現今中國對台灣的文化統戰的樣態與形式,也就是「統戰」的實際定義或參與行動者又演變成什麼樣態?或者我們進一步追問,相對於「有意識的參與統戰行動者」,若一個人在無意間使用中國用語、挪用中國相關的文化,也可被歸類為一種無意識的統戰行動實踐者嗎?

  這當中其實包含許多有趣且整體性的社會學觀察。劉定綱老師表示「土豆」一詞的新聞,正好帶我們從較為抽象的語言學或是生活詞彙的層面切入。他指出,語言的運用不僅是工具,更影響我們的感受、思考和價值判斷,這次事件揭示,語言牽涉到大腦對於訊息無意識的接收和判斷,語言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表達和傳承方式。不同地區的語言使用習慣受到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可能在表達方式、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差異。

  講者繼而回顧台灣歷史當中的國語政策,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的思想控制和言論管制,影響了許多台灣人的思維表達方式。為避免被政府或黨國監控細胞判定為「思想政治犯」,百姓不得不從腦海中清除或調整某些敏感的思想和言辭。這種恐懼和限制在某些人的心中深植烙印,對他們在語言思想和表達方式皆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語言文化自主場域的塑造:從台語專輯到歷史上的語言運動

        另外,劉定綱也提及近期的金曲獎事件,並以此為引,詳述鄭宜農的台語專輯得獎卻以華語致詞感謝的事件經過,後續也引起台語界學者鄭順聰老師的抨擊與網友大量的輿論評議。他提到:這次事件掀起輿論風波,引發在公共場合使用華語與台語的論戰。台語曾是台灣的語言基礎,隨著國語政策的推行,台語受到壓抑、長期被忽視,如今大眾鮮少使用這樣一個母語,令人遺憾。同時在這場討論中,也提到了「文青」這個詞彙,認為部分人可能將台語當成「文青」的象徵文化資本陪襯工具,只在特定場合使用台語,反而不是真正關心台語的價值;而人們以一種表面、流行的方式接觸語言,追求短暫的時髦,卻忽略了語言的深層價值。這些討論皆揭櫫了在語言的運用上,台語圈內部對文字使用和華語影響的意識,以及台語本身在不同場域的運用也改變文化資本流動方式,縱然台語使用者的這些價值觀存在分歧,年輕一代仍試圖重新定義台語的位階。這些語文場域的發展的社會運動歷史軌跡,一直以來都在強調台語相對具有自主性,並與主流社會價值拉開距離,它們也不斷生產自身的文化資本與其抗衡。以上其實皆反映台語和華語,在歷史政治現象中都是極為複雜,且牽涉到文化背景、政治語境等多重層面的關係。

        也正是如此,回過頭來看康軒版的教科書事件,可以理解並非有意為之。針對這個「日常習慣」,我們來思考整體台語及華語在使用上的異同,語言實踐並顯現的是我們思考、理解與構築世界的方式,所以語言的根才能在我們的文化裡埋得那麼深。語言是一種工具、一種表達的形式,當我們視語言為一種工具時,看似能夠完全掌握它。但實際上,語言牽涉到是我們的五感三觀。語言的使用與關係指涉的其實與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和無意識緊密扣連,這都會關乎我們的感受表達、理解事物範圍的「無意識」範疇。劉定綱老師的講座重點不僅聚焦於台灣教科書中的「土豆」一詞,更關注於語言的多樣性、文化統戰以及語言與社會議題之間的關聯。藉由這場講座,與會者對於語言和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意識到文化統戰對於語言選擇和傳承所帶來的影響。

        一個國家擬定及使用的官方語言,對於人民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往往有深遠的影響。從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黨國時期國語政策至今日我們在日常裡說的華語、台語、客語及正在努力維護留存的原住民語言,台灣經歷許多政治轉變、國族及種族的融合變遷與混合交織。而台語,在台灣的文化主體性中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代表、訴說著許多屬於台灣人自己的日常、語言及根、還有一種屬己的文化特色。劉定綱老師也在講座中引用台語語言學家劉承賢(Lau Seng-hian)著作《語言學家解破台語》中的比喻:「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語言學家,我們既使沒有學習過語言學,因為我們自動就會在大腦內整理組織的使用,甚至不用經過學習教育、就可以自動將語言規則歸類使用。」

        台語作為台灣獨有的語言,承載著民主自決的理念及豐厚的文化底蘊,呼應著人民追求語言權益和文化主體性的渴望。劉定綱老師的演講引導我們重新思考語言對文化和價值判斷的無意識影響,我們得以一窺語言與文化背後的奧秘,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保護我們的語言及文化多樣性。從台灣教科書中的中國用語「土豆」一詞展開豐富深入的討論,劉定綱老師引導與會者從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語言、文化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呼籲保護本土語言和文化的重要性。期許我們將能更加關注語言及台灣文化多樣性及自主性,並在不斷變遷的現代社會中保持台灣本土文化及語言的獨特性。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你知道台中有多少不當黨產嗎?你知道國民黨是用什麼方法把建築占為己有的嗎?本次《轉型正義小旅行:台中黨產走讀》將帶大家走出戶外,實地探尋台中的黨產。讓我們一起走訪現場,爬梳史料,認識建築遺址沒能說出來的歷史!

我們將在五~六月舉辦三場走讀活動,名額有限,請大家把握機會趕快報名唷!

場次➊ 05/04(六) 14:00-16:00
場次➋ 05/18(六) 14:00-16:00
場次➌ 06/01(六) 14:00-16:00

講者:格魯克/台中文史復興組合發起人
地點:台中市區(中區為主)
集合:台中市役所(台中市西區民權路97號)
費用:本活動全額免費,報名須繳納保證金$100

※本活動會為大家保險,15歲以下參與者須提供家長保險同意書,確認報名成功後會將同意書寄至信箱,若未於期限內繳交則視為「同意不保險」。

主辦單位: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
執行單位: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