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台中:重構巴別塔─社區裡的東協四國語言友善行動

2017年3 月17日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於2016年四月份開始至六月底,招募志工於第一廣場(即東協廣場)進行東南亞文化訪調工作,並於七月發表相關成果報導,其中一篇:〈文字是否是種阻礙〉( http://twitthat.com/Nmwyy (link is external) ),提到關於一廣週邊的相關餐飲業店家在文字上的使用問題,「位在第一廣場的飲料,店家招牌有著多種語言,但隔條馬路的連鎖飲料店則僅有中文菜單。」,因此,在訪調結束後,好民文化行動協會認為應可進行相關小型倡導行動,推動社區空間的文化友善氛圍。

自2016年12月直到今年初,好民文化行動協會與東海大學社工系的同學合作,同時也透過SEAT南方時驗室的協助翻譯,針對一廣週邊連鎖餐飲業者與小型獨立餐飲店家分別進行遊說,鼓勵並協助設置東南亞四國語言菜單/飲料單。

雖然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小型的社區行動,卻帶有重要的意義。在飲食與消費的過程中,透過這樣更加友善的語言翻譯行動,是否能為這個社區帶來一些不同的氛圍?本週哲學星期五@台中將首次移師至SEAT南方時驗室舉行,並由進行這項社區行動的六位東海大學社工系同學,與大家進行分享與對話,共同尋找社區工作的各種可能性。

2017/3/17(五)19:00~21:00@南方時驗室(台中市中區綠川西街135號A棟三樓)
【主持】楊宗澧│哲學星期五@台中志工
【與談】王思閔、王堉如、柯欣汝、謝佳芳、張巧霖、廖慧蓮│東海大學社工系學生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