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觀察:議員、選民與地方生態

2017年1 月10日

臺灣公職選舉(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直轄市長、直轄市市議員、直轄市原住民區長、直轄市原住民區民代表、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里長)約能產生出約11,000人的職務,投入參選的人數約略20,000人,表面上看似競爭,但2014年直轄市(區域)議員選舉,現任直轄市議員(桃園市未納入計算中)當選的比率高達78%,現任縣市議員(區域)參選選當率則有64%。

即便如此「選舉無師傅,用錢買就有」卻是怎麼都沒斷過。也不光地方選舉,3月剛落幕的農會理監事各地也都爆出賄選,高雄農田水利會長補選也有不法事情。選前的世襲派、員工派、市長派、改革派、現任理事長支持、市長支持、政黨支持、前議長、立法委員支持、市議員支持,在競爭激烈的選舉廝殺後,選後「狂賀」、「眾望所歸」之類的言論,卻沒參選時的大張旗鼓。真正完整地當選名單要費一番功夫才能找到,名單也看出底下的角力戰。

不過每回選舉標語的運用總是有耐人尋味並發人省思「終結派系、換人做做看」、「正派、承擔」、「一張票、一世情」、「一人當選、二人服務」、「認真打拼」、「魄力、遠見」、「經得起考驗」、「承擔起責任」,這樣的用語不正也說著,過去這些詞通通沒被實現並且不存在於台灣政治,因此各縣市慢慢地組成監督地方議會的團體。

因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長時間的投入與要求資訊公開下,此時監督國會與地方議會運作才得以較為便利,儘管還是很不便利。關於公民如何參與、投入以及監督政治的參考書籍是相對少的。然而對於監督時的評鑑指標究竟是要量化(提案量、言次數)還是非量,如何取得平衡,過程中使得自己越來越困惑,同時也思考觀察議會時,要將自己的角色設定成公民還是模擬自己議員。

觀看議會公開轉播是民眾關心政治的方式之一,只是公開轉播的議會質詢有時讓人感覺到議員的誇大、情緒性、刻意,每當議員拿出事先準備的文宣看板,鏗鏘有力的說著,便有人拿著手機上前拍照,那畫面像是的照著劇本的演出。對於台中市議會議程議題安排的貧乏、議員質詢內容空洞與委員會審查密室不公開,其實並不在意議員做了什麼,反而想問「不做什麼」。

「關心政治」如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麼到底有多重要,並且能怎樣的方式去說明這件事,「從自身的角色出發說服力較大」在參加臺中市社區營造及村落人才培力計畫記下的一句話,自己是市民、公民、國民。

在議會觀察時察覺部分議員在質詢時向市政府爭取地方建設,以及讓人詬病的工程款制度,更讓議員只專注於選民服務,而非執行議員的職責。而這一切源至於里民大會並未確實被執行。

當一些事情只有議員才得以解決時,地方政治的複雜政商關係,對於民眾來說其實不重要,這也漸漸形成政治世家「一人當選,全家服務」,家族成員包括立法委員、地方民意代表,長期的地方經營,垂直整合起區長、里長、村長、鄰長也非難事,平行發展不外乎將觸角延長至人民團體、財團法人、農田水利會會務委員、農會代表等等,參與更多組織擁有多種的身分,將服務版圖擴大,透過更多權力的職位完成民眾所託,這使得政治世家還是得以持續延續。

況且部分市議員剛連任就補選轉戰立法委員,那麼對於留在地方的政治人物,寧可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視而不見。

因為不開里民大會,於是當民眾(社區居民) 為自身權益反映時往往無法被解決,迫使不得不向民意代表「陳情」、「反映」、「委託」。民意代表所說出的反映,卻能被賦予更多的「公共性」,想問為什麼有些事民眾做不來、做不到、不能做?

台中升格為直轄市後原先的鄉(鎮市)改制後成「區」,從原本的「區自治」變成「地方政府的延伸」。議員所提地方建設建議事項的建議工程款竟能高達2,800萬,久了久之「議員態度好、服務好」,也成了是否繼續支持的指標,這也讓里民大會不再被重視。議員通知市府局處,編列經費補助進行處理,於是道路不夠寬、學校設備不足、水溝阻塞、道路改善、路面不平、需要補助,統統找議員,惡性循環下使得地方政治淪為家族政治。

先從地方選舉的競爭程度開始,來認識目前地方政治的現況,進一步希望地方政治能由下而上,而不在是由上而下的權力鞏固,同時期待公民有更多元的管道去參與城市的一切公共事務。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