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9【好國好民講座】廣場與情場: 學運女生親密關係的兩難

2022年11 月25日

2022/11/19【好國好民講座】廣場與情場: 學運女生親密關係的兩難
講師:鄭 敏/高師大性別所碩士&工程業初心者
主持:陳恩婕/教育工作者、好民志工

 

本場演講題目為講者的碩士論文,她將論文內容精簡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參與學運社團女生在社運團體與親密關係中的兩難處境。
 

學運女生如何塑造認同與擇偶標準

學運女生在參與集體運動的過程中會重新認識自己,並為這項行動與生命歷程賦予意義,逐漸區隔出自己與不同理念價值觀他者的關係,並且對同陣營的人們產生歸屬感,這是在社會運動中產生的認同。而在親密關係中,會在與戀愛對象的交流過程裡面協商出伴侶共同世界,並且透過互動反覆確認自我價值,進而形塑個人自我的認同。在遇見、挑選伴侶時也是在展現選擇的自主性,一步一步確認自己的價值觀,塑造自我認同。

對這些學運女生來說,戀愛的日常其實就是在實踐社會議題。如同很多人平時其實就在做「生活風格運動」(lifestyle movement),譬如別上彩虹徽章、購買環境友善的產品等,學運女生也會將社會議題實踐在戀愛生活之中,諸如與伴侶的聊天主題圍繞在社運話題上、約會地點在社運現場或文史地點或者一起捐款給NGO團體、互相贈送議題相關的禮物等等。講者舉例在高雄的反五輕運動,當時燃燒塔三不五時會發生爆炸,有位女生和伴侶接到消息就立刻驅車前往當地,一邊將即時資訊傳遞出去,一邊也在約會。

因此學運女生在擇偶選擇上,首先通常會選擇政治立場相近的對象,譬如在玩交友軟體上會寫「拒絕柯粉、韓粉」,過濾掉往後可能因為政治立場導致衝突的情況。其次,即使對方不見得非常關心社會議題,也會希望可以是支持、理解自己的對象。最後的標準就是對象需要具有性平意識。幾乎所有女生在參加社會運動中都會碰觸到性平議題,譬如聚會中遇到男性隨口一句三字經問候自己母親、或者依據性別進行工作分配。學運女生在交友時,會更加期望伴侶可以理解自己的經驗,支持性別平等。

在從事社會倡議時,運動者需要大量的溝通,透過溝通與社會交流表達自己的理念,學運女生也會希望親密關係中能夠有足夠的溝通交流。除此之外,她們也習慣在關係中進行反思,時常回顧自己的親密關係經驗,思考自己為什麼做出某種選擇、探討其中脈絡以及兩人的權力關係。


 

在社運圈與親密關係中遭遇的困境

一對學運情侶不僅會被視為一體同心的伴侶、在運動圈中更會被當作永遠一起行動的隊員,彷彿辦公室戀情。但學運女生常常在社交圈中遭遇被與男友劃上等號的狀況,她的一言一行都被其他人認為只是在附和、代言男友,主體性完全被抹滅。甚至如果男友剛好是社運圈的前輩,女生往往會被當成跟班、秘書,只能在男友身邊做輔助角色。

社運圈中一樣有以性別劃分工作的情況發生,女生往往負責溝通、關心他人的角色。很多學運女生會以「只是我剛好擁有這種專長」合理化這樣的分工,但事實上男女從小所受的訓練就不同,女性從小就被要求要擔任情感支援的角色,自然就會變得擅長這件事,並非天生擅長。在某些相對有意識的社運團體中,會強制所有成員輪流負責不同業務,不僅打破性別分工,也讓大家都能從學習不同位置的工作內容。

除此之外在所謂「進步團體」中,常常對開放式關係有著平等、進步的想像,但實際上許多學運女生遭遇的卻是對方單方面選擇開放式關係,自己卻被蒙在谷底,完全與平等概念背道而馳。同時在異性戀關係中,女性與男性如果常跟不同對象約會,所獲得的評價往往差距頗大,女性的負面評價會遠大於男性。

回到私領域中,學運女生本來理想的平等家務分工常常碰壁,往往都是自己承擔了大部分家務工作。譬如有女生遇到朋友來家中作客,竟然被男友使喚「妳去切個水果」,之後更被其他朋友以此嘲笑。然而,即使她們知道這是不平等的分工,卻常常用「愛」來合理化這一切。

更有女生遭遇親密關係暴力,男友會用力戳她身體,不僅很痛更留下傷痕。但最可怕的是男友明知這是錯誤行為,還會刻意攻擊穿衣後無法發現的地方,跟女生說「反正這樣別人不會看到。」更有言語精神上的暴力,譬如有個女生寫完文案會請男友幫忙修改檢查,改完後她稱讚男友,卻被回「妳才不懂我的文筆。」顯示男友其實從頭到尾都輕視女生、不認同她的能力。


 

不平等的關係造成認同破裂、自我質疑

對這些學運女生來說,她們理想的親密關係應該是雙方各自安好、可以平等溝通互相給予情感支撐;然而現實中仍會受到主流社會「為愛犧牲付出」影響,變成照顧男友、打掃家中的家庭主婦,然後期待對方會因自己的照顧而回應情感需求。而面對暴力卻不知如何反應的女生,其實很難立刻抽離當下情境,可能會用各種方法說服自己合理化這種對待。

這些挫折、暴力,是雙重摧毀女性在親密關係與社會運動中的認同,即使理論上知道應該要平等、應該要抽離情境,但真的遭遇時卻很難做出反應,這些學運女生會開始質疑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是不是自己不夠具有性平意識、不夠格當個女性主義者?個人認同隨之碎裂、崩塌,陷入迷惘崩潰的狀態,逐漸喪失自主性。

不僅如此,當自己遭遇這些事情之後,更難在學運的社交圈中揭露,會擔心整個社群以親密關係評斷自己的能力,質疑自己為什麼做不到?使得這些女生即使受暴也不敢向外求援,害怕自己連在學運社團中都不被認可,只好假裝這件事情沒有發生。

 

愛情就是社運,不可能一步達到理想!

講者最後分享,在訪談時有位女生覺得從事社運其實就很像在談戀愛,講者則認為愛情就是社運!愛情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認同價值,也有很多女生會焦慮自己無法抵達理想的戀愛關係,不夠格當個女性主義者。

但就像社會運動不可能一步到位,往往都是短則三五年、長則數十年的歷程,就像同婚走到現在也只是可以結婚,但在跨國或生養小孩上都還有許多不足,甚至可能再度被推翻。親密關係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理想中的狀態,在一步一步調整的過程中都可能是曲折,甚至前進再後退的。

這並非我們夠不夠格的問題,親密關係跟社會運動一樣,必須在過程中不斷不斷調整,才可能一點一滴達到我們所理想的結果或位置。

藉由這場講座,我們更加理解參加社運的女性可能遭遇的困境,也希望更多處在這種遭遇中的女生不要質疑自己、對自己失望,要相信自己可以一步一步達到理想的狀態!

 

---------------------------------------------------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每年舉辦超過十場【好國好民講座】,關心不同領域、不同面向的社會議題,旨在透過多元講座邀請大家一同加入好民、打造好國。

如果您覺得我們在做對的事情,歡迎成為好民之友,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援我們持續努力!
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