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好國好民講座】親職不孤單?台灣育兒環境與政策分析 講座側記

2022年11 月24日

2022/11/18【好國好民講座】親職不孤單?台灣育兒環境與政策分析 講座側記
講者:楊佳羚/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所長

主持:黃富琪/托育人員性平意識種子講師

講者楊佳羚教授將本場講座分為三個部份,首先比較在瑞典與在台灣生養小孩所面對的差異;其次則針對台灣政策環境做深入淺出的分析;最後則是提出對友善育兒城市的未來願景。

瑞典會讓你放心生小孩,台灣則是讓你想生不敢生。

瑞典是全世界兒童福利最好、性別最平等的國家,1955年實施中小學性教育、1979年禁止體罰。居住在瑞典的小孩,皆有教育權、學習津貼與學習貸款,即使不是瑞典人,只要在瑞典居留一年以上也享有一樣的教育權。

瑞典並不是自古以來就如此,而是透過實現政治願景,在數十年間走向平等、福利國家。1970年瑞典國會女性佔比僅僅13%,卻能透過改革,在2018~2022年間達到46%。同時,瑞典女性勞動參與率也從1960年前的38%一直成長到現在的85%。

在瑞典,一歲的小孩即可以使用托育服務,且等待期不會超過三個月。有超過80%的小孩使用托育服務,且其中超過80%為公立機構,大量普及的托育機構讓原先只能在家顧小孩的婦女能夠將家中技能帶到工作上,立刻投入職場,一次完成提高女性勞參率與普及兒童托育兩件事情。

在瑞典懷孕,你從孕期開始到結束都是跟同一個助產士接觸,助產士會將數個相同孕期的家長聚在一起,一起參觀生產診所、上瑜珈、或者討論育兒分工,讓懷孕不再孤立無援。當嬰兒出生後,也會由單一一位專科護理師負責到6歲為止,只要有任何問題皆可以詢問護理師,並且也會參加十次左右的家長團體課程,包含如何製作副食品、如何替小孩做CPR,甚至也會告知什麼時候要去排幼稚園。

回頭看台灣,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在近年才突破50%,仍有許多人辭職在家照顧小孩。根據調查顯示,青壯年女性最小子女的照顧者從母親最多,近年隨著勞參率提高的並非托育普及,而是越來越多由祖父母照顧的小孩。換句話說,媽媽可以出去工作的條件,其實是阿公阿嬤的提早退休顧小孩,大部分是阿嬤。試想,現在將照顧責任交給長輩負責的家長,等他們成為祖父母後,有可能照顧孫子嗎?屆時台灣的育兒狀況又該如何是好?

台灣的兒童托育既不普及、也不近便、更不便宜,品質還參差不齊。若想讓小孩送去托育,首先要煩惱鄰近地點沒有托育機構、再來要煩惱薪水是否能負擔,最後還要擔心小孩可能受到虐待。家長往往在計算過後索性選擇辭職在家顧小孩,且以女性居多。台灣男女薪資比例不均,女性薪資大約只有男性的70~80%,經濟考量之下當然希望女性辭職,形成惡性循環。

瑞典的生育率是1.67,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兩個小孩;台灣生育力則是1.08,居世界最後一名,然而根據調查,台灣人平均期望值為2個小孩。現實環境的不理想,讓台灣人不想生也不敢生。

不斷燒錢補助津貼,卻不提供普及的服務

台灣政府投了2513億在育兒政策裡,但總是各種津貼補助,卻無法提供完善的服務。從爺奶津貼2000(有保母證照3000)、育兒津貼5000(僅私立可申請),再到托育補助5500-8500,每一項都是提供幾千元不等的錢。但,這些錢足夠每月養小孩的花費嗎?假設一個上幼兒園的小孩,他每月所需的花費包含註冊費、月費、才藝費、娃娃車費等等,每個月的費用很難少於一萬元。

尤其台灣的學校與托育機構還是由「市場」操控,私立學校氾濫,更能以各種名目收取家長從政府拿到的津貼費用。台灣今年0-2歲有81%是在家照顧,托育僅佔12%,而其中又只有20%是公共或準公共幼兒園,代表大部分皆為私立機構。比如整個台中只有5家公設民營的托育機構、1間公共家園。小孩要想進這些幼兒園,比錄取碩斑博班還困難。

原本,台灣有個「雙薪津貼」政策,為了鼓勵雙親出去工作,提高勞動參與率,於是設置雙薪的家庭可以領取補助。但在民怨之下,政府卻無法站住腳說明該項政策的原委,結果變成了「不領白不領」的各種育兒津貼。若這項政策能夠實行,政府從雙親收到的所得稅其實是可以拿來提供更完善、更好的育兒服務的。

同樣的,公共化變成「準公共化」政策,導致許多準公共幼兒園也是由私立學校經營,只要透過大量考核評鑑維持準公共幼兒園的名義,一樣可以透過不同的名目向家長收費。而這些評鑑報告變成第一線教師額外的工作,教師必須透過加班、犧牲休息時間甚至照顧兒童的時間來寫報告,教育品質自然也沒辦法更好。

台灣的小孩在2~3歲之間是處於三不管地帶,因為0~2歲由內政部管理、3歲以上由教育部管理,2~3歲的小孩被到處踢皮球,顯示台灣的政策並沒有真正考量兒童、以兒童為中心,而只是以主管機關為中心。

總結來說,台灣的育兒政策以大量發放現金為主,但補助金額根本不夠,造成民眾只是抱持「不領白不領」的心態。幼兒園又可以利用各種名目向家長收取額外的費用,因此限制幼兒園收費根本沒有用。台灣的育兒政策缺乏透明公開的資訊,也沒有公共辯論過程,政治人物又只會炒短線。講者不斷重申,政治就是個計算題,大量發放津貼背後代表是地方政府大量舉債、債留子孫。政府應該要能攤開寫明設立公共托育機構的費用以及發放津貼的費用提供給大家選擇。

友善育兒城市的願景

講座的最後,講者與大家分享幾個它認為重要的友善育兒城市願景。第一項是「公園要好玩!」安全、趣味的公園遊具是一個城市對兒童友善的重要指標。第二項是友善交通,包含人行道、車道的道路比例分配、人車分道等,一個友善兒童的都市不應該讓小孩處在隨時可能被車輾死、無路可走只能與車搶道的狀況。接著是友善兒童的空間,譬如親子車廂、或是兒童圖書館等等。最後則是好的空氣!不僅是兒童,沒有人會想生活在一個空汙嚴重的城市。

由於選舉將近,講者也分享了歐洲各國選舉「比例代表制」與台灣「看人投」的差異,並鼓勵大家在投票之前去詳細閱讀自己選區候選人的政見,選真正關心議題、自己真正想投的人,不要被「配票」「搶救」等說法綁架。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