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好國好民講座】從婦女運動到婚姻平權的漫漫長路

2022年8 月04日

「權利要取得非常困難,失去卻非常快。」

【好國好民講座】#活動側記

從婦女運動到婚姻平權的漫漫長路

2022/7/16 

講者:尤美女
主持:鄭寬民

撰文/林砡因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志工

  性別運動在台灣萌芽近 30 年時間,曾經,我們經歷過難以取得性平別知識的年代,到現在,你可能常聽到有人說,台灣已經有第一位女總統,同志可以結婚,性別已經很平等了……;甚至還有人認爲男性權益變得日漸低落?但真的是如此嗎? 這幾十年來,性平運動是怎麼往前推進的?講者尤美女律師透過演講帶我們共同回顧這段漫漫長路,並邀請大家攜手繼續往前進。
 
◇女性意識覺醒到推動國家立法

  講者首先與我們分享,1982年,一群女性主義者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發行刊物提升大眾對女性自主和平權的認識,正面倡議女性權利,提倡積極爭取工作權、財產權、教育權、身體自主權等,成為培養女性意識覺醒的有力管道。
 
  而社會事件則成為立法的推進原因,譬如而社會事件再度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93年發生「鄧如雯殺夫案」。不堪家暴而殺夫的鄧如雯引起婦女團體關注案,紛紛聲援鄧如雯。台灣社會開始正視家暴案件的嚴重性,促使了家庭暴力防治法的推動,台灣更成為亞洲第一個具備家庭暴力防治法和民事保護令的國家。還有彭婉如事件推動了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葉永鋕事件推動了性別平等教育法,再到最近期的長榮大學命案推動的跟蹤騷擾防治法。

  1990年代以後,愈來愈多性別議題在社會上引起討論,進入國會,納入國家法律,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跟騷法等皆由此而生透過立法,盼望這些不幸的社會事件不再發生。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漫漫長路

  正在漫漫長路上前進的不僅是婦女運動,同志運動也正在努力前進著。1958年,一對女同志向台北地院詢問同性別者能否結婚;1986年,祈家威與伴侶向台北地院請求公證結婚未果後聲請釋憲;2006年蕭美琴立委提過同性婚姻法草案,但未能通過一讀。後來尤美女和鄭麗君立委皆提過民法修正草案、民間團體也提出不同的同婚法案,再到2017年大法官釋憲、2018年公投大亂鬥……一直到2019年的748號解釋施行法三讀通過,同志才終於能夠合法結婚。然而目前的施行法卻未能保障同志伴侶接續收養與共同收養、不適用人工生殖、未能與彼此血親成立姻親關係、跨國伴侶無法結婚……,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都是未來大家必須繼續努力推動倡議的方向。
 
◇權利要取得非常困難,失去卻非常快
 
  現在有許多人認為性別已經非常平等了,但現實真是如此嗎?根據行政院發布的「111年性別平等觀念電話民意調查」發現有7成3的民眾不認同「男主外女主內」、「女性應多花時間做家事」的看法,但卻有 6 成民眾同意「女性較適合照顧家中嬰幼兒」。我們也仍然能在網路上看見許多期待女性順福男性的文章及言論。同時台灣在家庭暴力防治法已在台灣第三十三週年,但社會改變了多少?

  國發會發布「民眾對性別平等相關議題看法民調」,結果發現民眾普遍存在性別平等意識,不認同傳統男主外、女主內,或男人是一家之主的看法,但實際上,卻又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男性地位還是比女性高,1984年的《優生保健法》相當程度保障了女性的墮胎權利,但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看似最進步的美國卻推翻了維持30年墮胎合法人工流產化的法案,讓女性失去自己子宮的治理權。那些本就該有、也習慣擁有的人權,可能在一夕之間消失無蹤。
 
  正如講者所說:「權利要取得非常困難,失去卻非常快』」,性別議題的討論需要知識及歷史作為人類思考的後盾,才不至於淪為口號,或是盲從於流行趨勢。性別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了解更多理論,理解更多不同於自己的人,吸收更多前人的經驗,來拓展我們的認知與能力。才能在這條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上,不往後退,奮力邁進。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