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_ 文字是否是種阻礙?

2016年7 月24日

 

文/圖 蔡翌偵

一道看不見的心牆,看不見的分界,嘴裡說著交流與分享的重要,卻忘了築起這道牆的標籤與誤解,從何而來。

熟悉的「歡迎光臨」但卻感到陌生

站在綠川東街南洋百貨門外時,心裡有種很奇妙的感覺,熟悉的文字、街道但卻感到陌生,我像是侵入者,並不知所措的。門外貼著「歡迎光臨」但卻也還是讓我直問移工朋友「我真的可以進去嗎 ?」

12801326_10201582303716254_1524670747564073220_n.jpg

南洋百貨位於第一廣場附近,店內有許多東南亞的產品,G7越南咖啡、印尼調味料,或是生活用品,而移工也會來這將存下的錢寄回家鄉。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回想自己對於中區的認識,也僅有第二市場。曾一度認為第一廣場指的是綠川東站旁的空地,殊不知指的是一棟建築物。

「你對第一廣場的感覺是什麼?」我問身邊的台中人

「泰勞很多、很亂。」

「會想進去第一廣場嗎?」、「會想跟外籍勞工聊天、交流嗎?」

「不會欸。」

文字會是個問題?

在綠川西街、成功路與繼光街活動時,對於東南亞裔商店、攤販也僅是眼神的短暫停留,並好奇的看了看,知道有這些店家,但似乎怎麼走也不走不進。

13124764_10201834245414639_6958361295234680574_n.jpg 13178942_10201834244654620_2217444066539863725_n.jpg

東南亞裔店家除了本國文字外多數還會附加上中文字,也有一部分的店家並沒有附加中文字,多文字的菜單也形成獨有的文化。位在第一廣場的飲料,店家招牌有著多種語言,但隔條馬路的連鎖飲料店則僅有中文菜單。

招牌是最直接招攬與宣傳的方式,而文字的選擇是否意味著這會變成了一種招攬特定顧客的方式?

阿貴印尼小吃店

下午2點半,店內約有6-7人在用餐。走進店內沒人招呼,熟悉的拿起放在一旁的塑膠盤,在自助餐檯夾了幾樣菜,選了一個靠近冷藏櫃的座位走去,不過一會,剛剛負責結帳的女子走往我旁邊的座位坐下,加入其聊天的話題。

用完餐後便上前詢問可否幾個問題,她面有難色的說不方便,反倒身穿藍色上衣的女子問我想問什麼。表明身分之後,直說並不會問到老闆是誰這類問題,主要了解關於印尼小吃店的一些故事。黑色上衣女子指了那藍色上衣的女子,說她是老闆。隨即藍上衣女子向我介紹同桌的中年男子,她說他是老闆,如果我有問題可以問他。不久黑色上衣服女離開了,她走去店門口的餐台。

「怎麼會想在這邊開店?」她不加思索的直接回答「為了生活」嫁來台灣10年,這間店開業已經2年。

「店裡消費的顧客多元嗎?」

受訪者(男):「很多,有台灣人、菲律賓人、泰國人還有一些外國人,都會來吃。」說著說著他從皮夾拿出一張名片遞給我,一間位於雙十路的泰萊泰式料理,也說了好幾次這間店的菜很好吃。

「印尼籍的顧客會有特別選擇餐廳的偏好嗎? 」

受訪者(女):「顧客的確可以從小吃店的菜色知道這是哪邊的料理手法,但顧客在選擇時並不會單吃一間店家,除非那間店的老闆對他 / 她很好,否則隨時可能都會換。」

他補充說印尼料理中咖哩是非常有名的,尤其加上黃薑 ( 我猜是要說薑黃 ) 後非常好吃。只是一抬頭往上看貼在牆上的菜單,倒也沒見有關咖哩的料理。接著也推薦起炒板條。

12931021_10201741284490674_9207408074958852554_n.jpg

「來台灣一段時間了飲食習有改變嗎?」

受訪者(女):「吃不慣台灣的食物,都沒有味道、口味不夠重,最多就吃一中的炸雞排,還蠻好吃的。」

「文字會影響、困擾在吃這件事上嗎 ? 」

受訪者(女):「不會,來台灣那麼久了,會講中文也看得懂一些字,像是木瓜阿。先是看圖片,但如果還是不懂那就問。而且大家也會互相分享哪裡有好吃的。」

這時話題轉了一下。他說:「公司很多同事都會問我去哪裡路要怎麼走,我都比他們還熟。」他去過南寮、竹東、日月潭、竹山土地公。她說台北101。兩人偶爾會用客語交談,期間也問我會不會說客語與我住哪這類的問題。「如果是今天還可以跟你聊天,下禮拜恐怕就不行了。勞工的發薪日通常是10號,所以今天他們還沒有錢,不會出來消費,店裡不忙,所以才有空跟你聊天。」男子提起。

「店裡的客戶多半從哪裡來?」

受訪者(男):「豐原、太平、大里。」

「營業時間呢?」

受訪者(女):「早上5、6點就有了。」他說有時還可以到晚上8點。轉頭再次問她,是不是是晚上8點還有人,她答「是」

「這條街內有很多印尼小吃店,店家與店家之間的關係是競爭嗎?」

受訪者(女):「不會,各做各的,我有我的客戶,他們有他們的客戶。」

要離開之時,男子向我推薦一間店,「往右邊走去,有一間三角窗店面的印尼餐廳還味道不錯,名叫雅加達2 」。

繼光街幸發亭

約莫下午3點,店內有7桌坐滿了人,2桌是東南亞籍的移工,另1桌像是學生,還有2桌是年長的奶奶們,另外1桌是與我相同的單人。不久前方的移工用完餐點,兩人走向櫃台要準備結帳。

「剛剛吃什麼?」老闆娘這樣問

「這個,有布丁」指著桌上的菜單

吃完準備離開之時,剛好用見幾位移工顧客點餐,停在門口觀察起到底如何點餐?有幾位的是看圖片點餐,一位是手指配料,「我要這個、那個」,選完之後跟老闆娘說「2碗一樣的」

13119131_10201834243374588_5336591698968778573_n (1).jpg

另一天。店內長條木桌坐滿了移工,他們高談、歡呼著,歡樂的音量是會吸引人注意的。又一聲大聲歡呼後,便起身準備離開,走近櫃台有人說了「 bye bye」而老闆娘手裡忙著,嘴裡說著「下個禮拜再來喔」

麥當勞

剛結完帳的移工正往一旁走去,輪到前方的男子開始點餐,我開始觀察,他與服務員用英語溝通,過程算順利,但似乎有點雞同鴨講所以差點就點了2分相同的餐,最後服務員再次確認時發現了問題,也就沒有出了錯。

13151447_10201837301371036_8537158023374066545_n.jpg

第一位顧客的餐陸續放在結帳台上的托盤,女子走向前詢問「這是我的嗎?」服務員說餐點還沒有全好,她又回到一旁繼續等待。男子結完帳了,換我。在我等餐之時,我觀察身後的女孩點餐時的情況,她依舊一樣與服務員用英語溝通,但似乎有比前一位男子更順利。

拿到餐點後,走向離門口最近的座位,一邊吃一邊觀察著,店內的移工多半都是一群一群的,有幾位獨自坐在吧檯上用餐的,更多的時候是手裡拎著好幾袋餐點的一群人,他們拿著餐愉快走出麥當勞。

仔細看,麥當勞的菜單僅有中文與英文。

主餐選擇 - 中文字、英文字

配餐選擇 - 中文字

飲料、點心 - 中文字

個人偏好與習慣的不同

曾問過來臺灣好幾年的移工朋友:

「妳去第一廣場的時候,都去哪間印尼餐廳吃飯?」

「不會去吃印尼菜,比較喜歡吃臺灣的」

被堵住的心牆

青草街印尼小吃店那個寫著「印尼小吃」的招牌,幾次的經過幾次,在訪談之前,我都未曾走入過。曾對第一廣場與其週邊築起一道看不見的牆「這裡是他們的」。且訪調前,一直認為文字會是影響移工是否消費的原因之一,單方面的想如果要做到真正的融合,那麼在菜單方面是否要考慮使用更多語言的文字。

實地走訪後也發覺移工主要活動在第一廣場周邊。第一次經過繼光街幸發亭時看見幾位移工正在店內吃冰,想著難道這間店有提供越南文、印尼文菜單?進店點餐時仔細看了櫃檯上多張的菜單,發現商家有僅中文字與圖文並茂這兩類,文字也只有中文、英文,沒見有其他語文。即便僅有僅中文、英文與圖片這類的菜單,但依舊能吸引移工上門消費。

緊鄰台中火車站的麥當勞菜單也僅有中文、英文。

語言不通、文字不懂的確實會阻撓一些事,但似乎也忽略了需求。種種看來似乎是阻礙的問題,也說不定只是個人喜愛的不同,像是喜歡清淡料理的印尼移工朋友。印尼小吃店裡大方推薦同業的男子,讓人思考交流與分享的重要。標籤與誤解在心牆消失之後也消失。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於2016年成立,深耕中台灣7年

自2019年起,固定每年兩大活動

【自由路上藝術節】

|培力拒絕遺忘歷史的年輕世代|

推轉型正義/講台灣民主/做文化建國

【好民請願運動/好國學院】

|培力市政與議會監督的城市公民|

延續百年民權之都的公共參與精神

活動種類多種多樣:講座課程、電影座談、藝術展覽、行動劇場、城市走讀、音樂演出、NGO市集

【好民精彩成果】

累積14,724人參與活動

主辦約142場活動

合辦超過300場活動

平均每一週至少1場活動

共培力190位倡議志工

【為台灣行動 深化公民社會】

在好民,我們一起被台灣感動、討論公共議題、吐槽時事政治、共同為台灣行動。

好民的每個人,都是普通人。有人是忙碌的上班族,也可能是忙於學業的高中生。

他們擔心跟座位旁的同事、老闆、同學在文化保存的立場不同、能源政策的立場不同、香港議題的看法不同。

甚至,對於台灣現況與未來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可能平時不太談論公共事務,但中午用餐看到新聞卻內心澎湃。

他們本來孤單又憤怒,但是在這裡,我們互相支持。

為打造有共識、團結、互信、共好的台灣社會努力!

邀請您定捐好民,為台灣民主儲值!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