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好國好民講座】設計師的斜槓設計參與─季守思

2022年1 月14日

《設計師的斜槓社運參與》

主講:季守思(設計師/地球公民基金會編輯 )

與談: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執行長)

側寫:許皓鈞(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專員)

 

把吵架或抗爭交給專家,用各自的能力來貢獻

守思從環境議題開始,接觸各領域的社會運動,包括 反核遊行、同婚議題、土地正義、學生權益 ......。其中,在地球公民基金會的一次倡議活動中,也因為支援BANNER的設計,被發現自己的能力能幫上組織的忙,開始投入更多心力在公民運動中。

季守思也分享了自身在社運組織的設計經驗,想運用設計來造成倡議效果,必須要達到三個目標「要快」、「要便宜」「要 明顯」。大眾對議題的關注力十分有限,若錯過輿論熱度,再好的設計都難有效果。對於資源較少的組織而言,更精簡的印刷成本,才能在長期倡議中支撐更久。最後則是明顯,議題每次曝光的機會都非常珍貴,透過旗幟、看板、毛巾、衣服、機 車擋泥板等各種實體物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將議題送到大眾眼前。

守思一開始也認為在社會運動中,設計一直都是很重要,但也許不是必要的關鍵。設計得好,可以讓運動錦上添花,卻不 一定是影響運動成敗的關鍵。但在花蓮彩虹嘉年華中,精心設計的主視覺,對運動帶來的意義卻與過往完全不同,好的設計能被關注與接受,能在更多地方曝光,也讓當地的同志朋友,知道在這個地方也有人在關照他們。

在不同的議題中,守思也跟大家分享自己在設計上的思考策略。「帥的人跌倒會很糗,可愛的人跌倒還是很可愛」。可愛風格的設計,也被守思運用在婚姻平權相關的設計中。比起直接秀出彩虹,被不同理念的人直接拒絕,不如透過包裝,讓理念 被接受、融入大家的生活之中。

但若在勞工議題,可愛則完全不適用,鮮豔的紅黃配色,激烈爭取才是勞工議題的調性。守思也勞工運動設計了「累」字的 大字卡,讓民眾在現場一起揮舞。壯觀的畫面也在媒體上快速傳播,透過好設計吸引大眾關注,也確實為議題帶來更多曝光與關注。

除此之外,在不同議題的設計上,需要對政治語言有一定的敏感度,也要知道各議題的調性。對媒體的敏感度也需充足,傳 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不同,報章新聞、Facebook 和 youtube、Line 和 Instagram 也存在各自的族群,為了將議題打進不同群體,或許小紅書或抖音也會成為需要研究的新戰場。「把吵架或抗爭交給專家,用各自的能力來貢獻」

講座的最後,守思也從設計師的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做到的事,不必勉強自己去做原本就不擅長的事,不熟練的事, 持續練習到更純熟即可。即便是對議題不夠熟悉,一次一次的發問與交流,也會使你漸漸深入理解。沒有人天生就是社會運動的高手,但若沒有從一開始努力,如何成為更成熟的運動者? 守思最後也以一句歌詞作結,勉勵在公民運動中所有夥伴 :「你看見你想看見的,你將它發生。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