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1【好國好民講座】疫情時 代下的貧窮議題-巫彥德

2021年9 月03日

 

《疫情時 代下的貧窮議題》

主講:巫彥德(人生百味 創辦人)

側寫:許皓鈞(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專員)

 

「你曾經與街友交流過嗎?」

也許你不曾與街友直接接觸,只因觀感上的疑慮,或者害怕在交流過程中,不小心冒犯對方。也許你懷抱服務的熱忱,不止一次將資源帶給這些有需要的人。隨著今年(2021)五月疫情爆發,大眾與街友的互動關係,開始與你想像得十分不同。

講座從主持人皓甯的經驗分享聊起:一場關注貧窮議題的活動,竟然剩下一堆吃不完的便當;原本想分享給有需要的街友,最後卻是在對方的幫忙下才能順利發送完畢。而回到2021年中,疫情當前,同島一命成為抗疫精神的最佳體現,但在萬華疫情爆發時,若要親自投入萬華的物資發放,難免害怕染疫、為家人帶來風險而卻步。

「難得這麼多人在關心萬華、關注街友議題」

以幽默的回應拉開序幕,人生百味的阿德也為我們分享無家者的困境。無家者在社會上,是資源相對缺乏的族群,隨著疫情升級,許多網咖、超商、旅宿業也停止對外開放,原本能提供給無家者休憩的空間也因此受限。當一般民眾能在自家隔離的同時,無家者們只能往未受管控的公共空間聚集。然而這樣的群聚現象,也在媒體的報導下受大眾關注,產生許多對疾病的恐懼與污名,但相對的,也引發更多人的反思與資源投入。

阿德也從污名化的角度,談論大眾關注社會問題的迷思。偶爾我們會看到貧窮者、難民的攝影畫面,畫面中的孩童或受難者的臉,則會做馬賽克處理。這個打馬賽克的動作,通常是為了保護孩童、受難者等當事人,但與其以掩蓋的方式來保護當事人,是不是更應該揭露現實,消除那些不良善的眼光、消除那些指指點點?

貧窮是複雜難解的困境。國內目前統計到的無家者,人數莫約7.8000人,是社會上相對少數的族群,難以吸引政治團體投入資源來關注,僅有少數組織能為他們發聲。而在貧窮問題發生之前,通常也已有其他困境,例如女性貧窮者、身心障礙貧窮者......等,在各種困境糾結之下,貧窮只是最後最能見的表象。

長期在街上與無家者相處的阿德,也分享與這些人的互動與觀察。偶爾會看見他們暴怒、無助、失控無法溝通的樣子,但其實在這些情緒爆發之前,其實都來自許多困境複合的成果。人在長期的需求被忽視、情緒被否定之下,最終只能以憤怒的方式來表達。面對這樣的情緒爆發,大家可能會害怕自己接不住對方的情緒,或者害怕對方因自己的過失而走向更糟的結局。

「曾經有人跟我說想自殺,我害怕他跟我聊完之後,真的去自殺,我一定會很內疚。光是想到這點,聊的過程壓力就很大。」阿德也分享「接住」對方情緒的經驗:以前總是會想盡辦法,為對方提供解方,但其實不用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有時只需要傾聽對方,提供對方宣洩的窗口,對方在情緒得到釋放後,或許就能有力量繼續過日子。

在「有能力的助人者」與「有困難的受助者」之間,界線未必明確。在人生百味中長期為無家者服務的阿德,也分享自身落入憂鬱困境的經驗:在一連串的的困境中,突然發現自己失去工作動能、對生活失去興趣、甚至暴怒破壞手邊的物品。雖然在第一時間會抗拒,認為自己狀況應該沒那麼糟,但回想之前助人的經驗,有困難的人若願意正視困境、接受幫助,那對自己與身邊的人,會是相對輕鬆有效的方法。

面對貧窮或困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法,但背後相同的概念都是「用某個行動來補足當下的匱乏」。例如在忙碌一整天後,理所當然應該早點休息,但內心的聲音會告訴你,今天的生活好像不夠享受、太過緊繃,所以應該再劃一下手機,雖然你很清楚睡眠不足對隔天的影響,但此刻你仍然需要這個放鬆的休閒時段。回到社會上的困境,弱勢族群在面對各自的匱乏時,也會需要各種方法來補足,也許這些手段會讓大眾產生不好的觀感,但這仍是資源不足的當下,少數能補足匱乏的唯一方式。而整個社會如何協助弱勢,也展現著社會面對匱乏的智慧與力量。

講座最後的提問討論,也回到組織工作者的困境。在從事社會運動或倡議的過程中,時常會因為成效有限,認為社會冷漠或自身無能,進而對倡議失去希望、產生「運動傷害」。組織工作者該如何奉獻自我的過程中保護自己,以「放過自己」為核心,知道自己已經做到最好,不必愧疚或無助,不要急著做出成就,穩穩地改變社會也是很棒的成果。也要隨時記得關注自身的狀況,與身邊的人保持連結互助,才能走得更長更遠。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