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6【好國好民講座】青年世代首投與公投的挑戰─張育萌

2021年11 月09日

 

《挺過罷免,看民主政治下的罷免》

主講:張育萌(台灣青年民主協會 理事長 )

與談:林楷庭(台中青年粉專 創始人)

側寫:許皓鈞(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專員)

 

【透過是非題,就能實踐理想的未來嗎?】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TYAD 理事長 張育萌,在講座的一開始,就從青年的角度提出質疑:公投結果可能會影響未來一二十年,而此刻未有投票權的青年族群,時常是最受影響的族群。然而,此刻的公投制度,真的能實踐世代正義嗎?

從2018年的十案公投,到2021年底的四案公投,可以看出政黨與民眾對於公投制度的看法,也逐漸在轉變。育萌也從「公投綁大選」一案開始,跳脫單純的同意與否,帶著觀眾從青年、從自身的角度來介紹四案公投。

【#公投綁大選】

在談論公投與大選綁定與否之前,育萌也先問大家一個基本題目

「大家都理解這次的公投內容嗎?」

「大家知道這次公投有幾案嗎?」

除了全國性公投的四案,新竹人在這次公投中,也有地方自治公投一案。但相對於全國性公投,地方自治公投的效力顯然未被重視與利用。

育萌也從國外的案例,帶大家重新探討公投的本質與可能性。以瑞士的公投三大原則為例:不限票數門檻的「簡單多數」,每季一次、每年固定四次的「定期公投日」以及人事分離的「公投大選脫鉤」。其公投效力與台灣也有所不同,投票結束後,隨時可再次提案連署,至於成案之後的投票日,仍須依提案順序來排程,下次再次投票可能會排到三五年後。

從瑞士公投制度中,也可以感受其公共參與的精神。公投案並非每次都需要賭命拼搏,研究不深或與自身無關的主題,也不必逼迫自己投下關鍵票。

讓公投成為日常,而非與政黨角力或意識型態綁定。

#萊豬公投

從2021年初開放萊豬開始,為了因應開放外銷造成的產業衝擊,農委會啟動保護豬農產業基金,推動現代屠宰技術、肉品冷鏈的提升,讓外銷也能維持內銷的豬肉品質。更重要的是,透過屠宰技術與肉品估價等制度的更新,才能正式與國際接軌。

育萌也分享他實際探訪豬隻銷售市場的觀察:傳統國內豬農,在販賣豬隻的估價上,會以豬隻走路樣態來判斷豬肉油花比例的分佈。但這種估價方式在國際市場上難以標準化,最終可能還是要以屠宰結果,油肉分離來秤斤估價。過去豬肉不必符合國際標準,是因為口蹄疫問題,尚無國際接軌的需求。但如今面臨貿易全球化,無論萊豬開放與否,這些都是產業升級必須面對的改變。

#藻礁議題

在選擇「撤離三接保護藻礁」之前,不妨先思考,現有的大潭電廠,會不會影響藻礁?

回顧1982年的大潭,震驚全國的鎘污染事件爆發,大潭民眾發起「公害運動」,將鎘污染問題來源高銀化工趕出大潭。大潭民眾也思考當地能重新發展何種產業,但由於污染已經造成,養殖畜牧業皆難以發展,最終只能以發展重工業作結。大潭民眾在環境與發展取捨的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面臨抉擇。當年大潭電廠的興建,當地民眾同樣進行了協商,作為補償與交換,中油同意出資在當地興建運動場館。也承諾除了燃氣之外,不再燃燒其他燃料(如重油)。

從不同的角度看,或許這並非環保與能源的對決。

從目的反思,如果遷離三接,藻礁就真的能保存嗎?

若無特定單位支持,環境保育所需的經費資源又從何而來?

【#核四】

育萌這次帶我們從核電廠週邊居民的角度思考,依目前告知的核災防護方式,如果真的發生了核災,台灣是否真的有能力應變?

同時點出了核電廠週邊其實很少會有其他的產業進駐,甚至連核電廠的員工都不一定會住在核電廠附近,而是寧可以通勤的方式上下班,顯示出許多人對核安依然存有疑慮。

#青年參政

政務委員平均年齡62歲,低於45歲的僅有唯一一位(唐鳳)

國會議員平均年齡52歲。

一直以來,國家決策者高齡化問題一直存在。雖有政務經驗的累積,但決策觀點與方向也因此有所偏性。甚至有部分決策者,在政治家族的傳承下,為了維護既有利益,更難去面對與處理世代正義的問題。隨著社會發展與變遷,新世代的年輕人擁有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對議題的價值判斷也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從青年的角度出發,這次公投很重要,但也沒那麼重要。無論公投結果如何,真正重要的議題,都需要當代青年持續關注。不只關注公投結果,更要知道未來一二十年,如何邁向更好的未來。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