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觀察:臺中iBike2.0增設千站行不行?

2021年5 月05日

台中市iBike將再增設1000站租賃站。台中市長盧秀燕24日宣布,iBike2.0倍增計畫已決標,將開始陸續於全市增設iBike站點,除原有的329站,規劃再增加1000站,「計畫不是倍增而是3倍增」,且配合台中捷運綠線通車,將優先於捷運站周邊增設站點,預計3年內完成設置,完善大台中大眾運輸環境。

政策簡要評析:

一、「iBike2.0」跟原1.0系統不能相容

中市府投入5億800萬經費在iBike2.0標案,但現今市內的iBike系統還是以1.0系統為主,iBike2.0系統與1.0系統並不相容,兩系統的車輛無法相容借還車,未來市府交通局在增設新站點時,新舊同步更新勢必是一個首要該考量的要點。

二、iBike倍增補貼造成市庫負擔

台中市府力推「ibike倍增計畫」,原本全市329站,明年起分年度要大增達600站,但目前使用ibike前30分鐘免費全由市府經費補貼,每年市庫必須編列一億元的預算,iBike站體是由臺中市政府所負擔,廠商只須負擔維護管理責任,愈多人騎乘是廠商賺得多,補貼卻由市庫來付,變相淪為一種不平等的契約!

三、臺中市iBike現存問題

1. 北屯總站、舊社、四維國小、文心櫻花站、九張犁、九德與高鐵台中站等7站捷運站周邊沒有設置iBike站點,不利交通便利性。

2.潭雅神地區站點嚴重不足

四、總評

共享單車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指標,而臺中市為臺灣第二大城,臺中市自2014年開始營運至今,僅328站,使用人次也僅有3000多萬,台北市現有設置400站點,從2012年啟正式啟用,已經高達1.5億人次使用,意謂著市府對於iBike的推廣與強化公共運輸與iBike站點結合還不足。

2020.11.24 議會小旅行觀察員:石辰誌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