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6.28 好民請願工作坊 《文化空間再造想像》

2020年12 月16日


《文化空間再造想像》

(6月28日)

主講:姜樂靜 (建築師)

主旨:此次講座邀請姜樂靜建築師來談談文化空間的再造與想像,在中部地區擁有豐富建築事務經驗,其知名建築作品有台中火車站20號倉庫、大墩國小等等,開放式的設計、建築與文化的結合都充滿人文關懷的建築理念。

側寫:

(林冠廷/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專員)

 

#人生的各個五年

 

姜老師以人生每五年為一個階段像我們簡短走過她的人生歷程,從與台中這座城市建立淵源開始說起,一直到人生進入五十後的回望,以每五年為一個段落,細說屬於「姜樂靜」的人生五十,從介紹到過程中感受到滿滿對於台中的愛與情深,對於所設計的建築也投入相當的信念,「人要住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如何住在一起!」

 

#幸福的關鍵字與大墩報

 

當談到建築事務所成立後,思索如何事務所要帶給人們甚麼樣的建築,老師提出了幾個幸福關鍵字:教育/藝術/社照/工坊/餐飲/舊建築再利用/農業經營/地域文化保存作為他關心的核心價值,老師也特別介紹大墩報及其團隊,稱他為地下文化局局長,重新詮釋了台中城。

 

#我與二十號倉庫

 

已是二十年以上的往事,老師總算提起了20號倉庫,以藝術社造為概念,將舊的的倉庫進行整理,用廢棄的倉庫作為藝術家工作室,以藝術家捲動復甦,整舊如舊是其關鍵字,讓倉庫的記憶和城市之間做縫合,別具意義的是20號倉庫是廢省前最後的案子,老師也拿出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及剖面圖與我們分享當初的設計理念,放眼當時的公家設計案深具前瞻性,將曾經閉鎖空間釋放給市民踏青約會的地方,一路走來老師都是以這樣的理念去完成她的建築設計。

  

#陽光開放大墩國中小

 

提到姜樂靜建築師,更不得不題老師得嘔心瀝血之作,大墩國中小與向上國中,如果大家有經過這幾所學校應該會發現設計風格開放、明亮、親近感,打破了我們一般對校園的封閉的觀感,自然光滲透整個校園,整個就學環境舒服明亮,朝氣滿滿,在完工第一年甚至有音樂藝術家進來校園彈奏吉他給一千多位學生聽,老師也提到她的設計理念「如果這個區域已經很緊密了那我就會設計的寬鬆;如果區域已經很鬆散了那就設計的很緊湊。」以這種凸顯反差的方式貫徹屬於姜樂靜的設計理念。

 

#天橋上的說書人

 

在綠川,橋上的說書人,位於 一本書店連接綠川對岸造型特殊美麗的橋樑也是出自老師之手,老師也邀請吉他演奏家吳建南,先是用整個下午得時間以手縫詩,縫製詩本,晚上便在橋上演奏吉他和朗讀,有的人西班牙文有的人台語,整個夜晚充滿了詩與音樂,如此美好像極了愛情,「#空間 其實它有很多的可能性」。在綠川上享受著午夜夢迴的朗讀聲。

 

其實那天姜老師介紹了近10件以上的設計案,剖析了許多作品,也讓學員們認識到了業界的困難與辛勞,台中能有姜樂靜建築師、謝文泰建築師等等多位關心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以開放和諧的心態去用心經營每個建案,替整個城市空間留下美好的建築載體,當經過這些建築時不在只是冷冰冰的空間,而是這些建築師所灌注對於城市的想望與願景,期待之後台中優秀的建築學子能夠留下更多精彩的建築。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