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好國好民原轉月講座】巴宰文化復振運動─潘英傑&潘文輝》

2020年12 月16日

《8.23【好國好民原轉月講座】巴宰文化復振運動─潘英傑&潘文輝》

主講:潘英傑&潘文輝(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與總幹事)

主旨:

§ #巴宰族文化歷史
 
1711年
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社民,受瘟疫侵襲,張達京熟練中醫,他以草藥為社人治病救人無數,阿穆賜以女兒為妻,其餘諸社頭目也將女兒嫁給他,張達京成為番仔(原住民)的駙馬,共娶得六名平埔族公主,俗稱「番仔駙馬」,而後由於助清平亂有功,阿穆授予擔任總土官,張達京擔任通事。

側寫:

(林冠廷/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專員)

1731年
總通事張達京、土官敦仔,助清軍平亂,1740年皇帝賜潘姓給麻薯舊社土官敦仔。而後由於張達京由於濫墾土地,被清政府革職逐回原籍。張達京自雍正元年(1723年)起任岸裡五社總通事,但因稍後發生多起通事入侵番界開墾事件,且有通事聯繫高山族出草抵禦,當局於是整肅革去張達京等具極大勢力的漢人通事,並將其遣回其戶籍所在地。
 
張達京在大台中長年的經營,使自己變成富豪,使台中平原布滿漢人墾民。然而,也使得巴宰族人的生存空間急遽縮小,生計困難,造成日後巴宰族集體流亡埔里,或退回祖居地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的慘劇。因此,雙方曾互相控訴,1823年議定遷往埔里居住。
 
§  #復振現況
 
1999年舉辦第一次傳統過年,邀起埔里四庄、苗栗三義鯉魚潭族親一起共襄盛舉。過年種重要的祭儀式是走鏢與牽田,也融入了具文化性質的趣味競賽。
 
父輩以前上山打獵帶狗一定要奇數不能偶數,打到獵物會用鹽巴進行醃製。
牽田是族親手拉著手圍著營火,一邊喝著酒一邊唱著傳統歌謠。現在則把歌謠也改得比較輕快。信仰基督教之後,就改掉了喝酒陋習。 
 
2001~2002因為921大地震而停辦了傳統過年,那時災民每周三都去領取賑災品。直到2003年始才又開始恢復。
 
過往過年是農曆11月15,現在人因為周休二日,因此當代過年日期改為11月的第一個周六舉辦,12月的第一個周六則由苗栗鯉魚潭舉辦。
 
總幹事表示雖然「每年過年都賠錢舉辦,但是開心就好,我們還是堅持舉辦。」早期會邀請其他族群來歌舞,近年我們開始編排自己的傳統歌舞。
 
並在2003年成立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2004更舉辦平埔大會親,多部遊覽車一起去參與盛會。
 
§ #母語復振
  
部落耆老潘金玉在世能以巴宰語進行溝通,當時在賴貫一牧師的協助下,培訓了族語師資,以羅馬拼音進行教學,成立聚落式的教學班分為小朋友班、青年班、成人班進行族語的紮根教育。
 
我們也參與了教育部的九年一貫教材,編寫巴宰族語,李壬癸教授也出版了巴宰語辭典一書,但我們跟他的標音符號仍有差異,之後也展開修訂辭典的事工此外我們也至社區和學校進行族語教學。
 
之後更參加了原住民語文學創作,以巴宰語進行創作並得多項獎項,得獎比例相當高,然而今年沒有申請原民會的補助,總幹事略有埋怨道「40幾堂課要全程錄影,給人像是抓小偷的感覺,因此我們不願意再繼續申請。」
 
§ #請國家重視平埔族群人權
 
第二位講者為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潘英傑以 #難過的心聲 、#爭取正名的看法以及對政府的期待貫穿整個講題,呼籲政府聆聽平埔部落族人的心聲。
 
理事長呼籲國家我們已經為原住民族身分爭取20餘年,但政府至今仍未兌現其承諾。希望政府能提供我們更多資源,投入歷史文化語言的復振,也讓我們能早日恢復我們的原住民族身分。
 
§ #難過的心聲
 
理事長難過但激昂的表示我們常常與原住民朋友對話,他們對我們完全不熟識與了解,許多專家或立委還裝作不知道。
 
立法院的委員有些人極力反對平埔族群的復振,曾經在教育部的原住民族文學獎開辦,我們就參與其中但其中第三屆遭受打壓,因為我們不具官方原住民身分而被拒絕參加。
 
族人很努力,但是我們遭受外來的這些打壓與不理解是我們很難過的地方。
 
§ #爭取正名的看法
 
許多公聽會、諮詢會,許多會議,至今仍原地踏步,常常感受他們只是在應付我們。修法的問題,也僅僅在於政府要做與不做而已,我不了解立法委員與公部門的想法,但是我今年已經70餘歲了,我也不知道在有生之年能否取得原住民族身分。
 
我們期望政府給我們一個空間,讓我們進行文化語言的復振,我們可以有個地方讓我們生存。
 
§ #原轉月的意義
 
講座告一段落後族人前輩們一起吟唱族語歌曲,悠揚的歌聲迴盪整個好民空間,這場講座也讓與會的民眾更加了解原來原住民族不只是現今法定上的16族其時有更多保有自己文化認同、語言與傳統的平埔族。
 
台灣這座島嶼上數千年來早已有人類在此活動,早已發展出自己的歷史痕跡,然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系統,刻意篩選或忽視這樣的事實以滿足統治者方便管理的需求。
 
將近兩個月聚焦於原住民族議題的 #好國好民原轉月講座,也告一段落
 
》第一場關於文學創作的【寫吧!讀吧!寄情於二行詩吧!】|瓦歷斯·諾幹

》第二場關於同志與原民身分的阿嘟【最美的靈魂都在這裡—部落adju運動經驗】|董晨皓&瑪達拉·達努巴克
 
》第三場關於平埔族群文化走讀【噶哈巫族牛眠文物館地景導覽】|Bauké潘正浩 
 
》第四場關於以桌遊體會排灣文化的【當桌遊遇見排灣文化|Saiviq Kisasa
 
》第五場關於太魯閣族部落孩童傳遞族人文化的一系列展演【太魯閣族生活印記】|花蓮家扶中心
 
》第六場關於平埔巴宰族文化正名運動的【巴宰文化復振運動】|潘英傑&潘文輝
 
一系列原民相關活動是希望與會者能透由理解原民文化的不同面向,有歡樂有文學、有困境更有苦難,期許這座島嶼的人們能夠彼此互相包容有愛身邊不同族群的朋友,實現心中的的理想國,一起走在好國好民的路上。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