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好國好民原轉月講座】噶哈巫牛眠文物館地景導覽─潘正浩Bauké》
主講:潘正浩(埔里牛眠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主旨:
8/2號這天特別安排來到位於埔里噶哈巫族部落的導覽活動,噶哈巫族目前並非法定的16族之一,但這裡有一群致力於平埔族群正名運動與文化復振運動的青年們正在用他們的方式保存及找回祖先的智慧與根源。
側寫:
(林冠廷/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專員)
從 #沒有名字的人 直到找回自己的族群認同,這裡有一群青年正在進行這樣的復振運動,其中一位則是這次帶我們導覽的Bauké潘正浩。
當進到牛眠社區發展協會會看到外觀有馬賽克式的拼貼磚,從洪水神話的祖先一路發展到了接觸漢人文化信仰的土地公,後來西方的長老教會也進到了埔里地區,特別的是旁邊的觀音亭裡面的觀音像跟我們熟悉的不太一樣,是日本式的觀音像,是當地重要的文化資產,也看見了牛眠這一帶的宗教變遷與歷史脈絡。
參與者最期待的就是中午的噶哈巫特色風味佳餚,有薑黃醃漬的生豬肉、號稱東南亞水果王的阿娜娜甜湯、糯米酒、以及相當特別罕見只能在純淨的水源下用特別的方式取下的青苔,還有相當知名的米粉等等,讓大家酒足飯飽,一邊介紹傳統佳餚的同時也認識到了部落文化與野菜食才間運用智慧去調配。
飯飽後,正浩也帶著大家走過文化館的歷史迴廊,看著這些老照片想像過去族人的生活方式,迴廊上也呈現許多歷史文件,一探中部平埔歷史發展。
位於二樓的文物館館藏許多祭典祭祀會用到的物件,正浩也說明這些物件在祭典時都會在被取下使用,稱為活的歷史文物,持續為社區發揮功能,文物館陳列相關復振運動中的發展歷程,包括文字語言的保留,找回編織技巧,一步一步找回自己的文化與復興。
這次的導覽,雖因下大雨沒能進部落作走讀,稍嫌可惜,但滿滿的關於復振運動資訊也帶給我們相當的啟發,噶哈巫族持續努力將自己文化保存完整的同時,也藉由導覽走讀演講等方式推廣原住民族正名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