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好國好民原轉月講座】噶哈巫牛眠文物館地景導覽─潘正浩Bauké》

2020年12 月16日

《8.2【好國好民原轉月講座】噶哈巫牛眠文物館地景導覽─潘正浩Bauké》

主講:潘正浩(埔里牛眠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主旨:

8/2號這天特別安排來到位於埔里噶哈巫族部落的導覽活動,噶哈巫族目前並非法定的16族之一,但這裡有一群致力於平埔族群正名運動與文化復振運動的青年們正在用他們的方式保存及找回祖先的智慧與根源。

側寫:

(林冠廷/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專員)

從 #沒有名字的人 直到找回自己的族群認同,這裡有一群青年正在進行這樣的復振運動,其中一位則是這次帶我們導覽的Bauké潘正浩。
 
當進到牛眠社區發展協會會看到外觀有馬賽克式的拼貼磚,從洪水神話的祖先一路發展到了接觸漢人文化信仰的土地公,後來西方的長老教會也進到了埔里地區,特別的是旁邊的觀音亭裡面的觀音像跟我們熟悉的不太一樣,是日本式的觀音像,是當地重要的文化資產,也看見了牛眠這一帶的宗教變遷與歷史脈絡。
 
參與者最期待的就是中午的噶哈巫特色風味佳餚,有薑黃醃漬的生豬肉、號稱東南亞水果王的阿娜娜甜湯、糯米酒、以及相當特別罕見只能在純淨的水源下用特別的方式取下的青苔,還有相當知名的米粉等等,讓大家酒足飯飽,一邊介紹傳統佳餚的同時也認識到了部落文化與野菜食才間運用智慧去調配。
 
飯飽後,正浩也帶著大家走過文化館的歷史迴廊,看著這些老照片想像過去族人的生活方式,迴廊上也呈現許多歷史文件,一探中部平埔歷史發展。
 
位於二樓的文物館館藏許多祭典祭祀會用到的物件,正浩也說明這些物件在祭典時都會在被取下使用,稱為活的歷史文物,持續為社區發揮功能,文物館陳列相關復振運動中的發展歷程,包括文字語言的保留,找回編織技巧,一步一步找回自己的文化與復興。
 
這次的導覽,雖因下大雨沒能進部落作走讀,稍嫌可惜,但滿滿的關於復振運動資訊也帶給我們相當的啟發,噶哈巫族持續努力將自己文化保存完整的同時,也藉由導覽走讀演講等方式推廣原住民族正名相關議題。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