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6.27 好民請願工作坊 《認識地方財政》

2020年7 月24日

2020請願工作坊

認識地方財政

講者:洪敬舒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此次講座邀請台灣勞工陣線研究部主任洪敬舒來跟我們談談地方財政的認識,長期關注租稅政策、民主經濟以及「貧窮人的台北」

#為何關注財政

那財政是什麼呢?敬舒認為是關乎

資源部署
成本效益
政策兌現
未來發展

當代均衡性為橫軸、世代均衡性為垂直
財政不只是當代的事更是關乎世世代代的發展,常說的債留子孫所言不假,如果議會無法發揮監督預算的功能,那浮報預算
的狀況就會很常見。

#天空步道滿山谷滿街都是彩繪村

敬舒從天空步道、彩繪村及玻璃教堂等觀光政策預算的浮報,了解了長年被民眾詬病的#蚊子館是如何產生的,地方政府常常在預算編列前都是以一次性任務或是競選政策的支票,預算編列後又經常錯估預期效益、工程上的陋習也很常見,所幸行政院加速蚊子館的活化,在績效不佳的縣市裡補助款都會做一定比例的刪減。

#財政為庶政之母

預算:規劃能力

決算:執行能力

收入:建設能力

支出:執行能力

債務:支付能力

施政、財政變化、實際發展、政策支票、預算彼此環環相扣,才是所謂完整的預決算功能,根據2018年地方政府自有(籌)財源概況中,台中市歲出總計1312億自籌財源歲出,其中教育科學文化支出更是年年攀升,從2014年的331億到2018年的532億,或許是因為多所國立高中改為市立,人事費的負擔等因素,也可能台中市更加重視教育文化得支出,由總決算審定數歲出政事別之變動更可看出一個縣市政府重視哪些政策。

財政如何監督?

通常人事費為政府主要支出,從支出比例上也能看出政府是否有餘裕去編列其他建設,也能作為檢視政策支票兌現與否的要素之一。

常常我們會在新聞上看到地方政府總是跟中央政府爭取統籌分配款的問題,究竟是在爭什麼呢?

統籌分配款#法源依據來自“中央統籌稅款分配辦法“

其 金額來源有4項
A營業稅 40%
B所得稅 10%
C貨物稅 10%
D縣市土地增值稅20%
再根據#普通統籌分配稅款之法定公式

比例:(A+B+C)*94% 是為普通統籌分配稅款

因應緊急及其他重大事項則為

(A+B+C)*6%+4

看完公式後大略可知道稅款的分配依據

其他中央亦有各種補助款等,以補足地方基準需求如:

效益廣泛之計畫
跨越縣市合作案之計畫
具示範性作用的前瞻性計畫

地方配合中央政策之重大建設案

統籌分配款分配之爭議經常上演這邊也稍做分析分配款的利弊

其優點:
營業稅改為國稅,有助彌平城鄉差距
分配比例”入法“地方政府易做財源規劃
且分配款列為地方税課收入,且無用途限制
中央也無權干預分配款支用項目,深具地方自治精神

其缺點:
地方失去營業稅
分配款養成依賴
分配比例指標項目易引發地方角力
分配指標單一不利個地區發展差異

所以這幾年常常在新聞上看到的地方與中央金費之爭也是來自於此,然而民眾最有改的莫過於“債務“問題,根據台中市債務訊息平均內人負擔債務從2014年至2019年1月截止從31,201元一路攀升至38,934元,呈現微幅的成長,然而提到台中的鄰居苗栗縣前幾年的不斷舉長債來還短債造成財政失衡,政府應該嚴守財政紀律避免造成人民與政府之間的不信任以致後續政策推行上得困難。

財政政策為何重要?

財政的健康度反映地方民主程度,如果議會無法做到有效得監督造成債留子孫,財政惡化衝擊最大的往往都是社會上得弱勢者,財政為庶政之母彼此環環相扣,藉由這堂課更能理解財政監督的重要性,政治即生活,每個處在民主社會的人都應該在日常中落實監督政府的公民責任。

#請願工作坊 #勞工陣線 #洪敬舒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