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6.14 好民請願工作坊 《台中州廳與舊城的興衰與未來發展》

2020年7 月24日

2020 請願工作坊

《台中州廳與舊城的興衰與未來發展》

講者:蘇睿弼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

引言人:林宗德 墩點文史工作室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長蘇睿弼此次來到請願工作坊分享「台中州廳與舊城的興衰與未來發展」由老師深入淺出的分享,訴說州廳古往今來及未來發展的想望,也特別邀請到墩點文史工作室同時也是台灣民俗文物館執行長的宗德來為我們做引言及主持,透由兩位相當台中文史工作者的激盪對話更能清晰知道地方文史對於城市發展得重要。
 
原名中區再生基地現在改名為中城再生文化協會,時常舉辦活絡中城的活動如台中「鈴蘭通」、夜耀中城等等是扎根及活化中區的指標性組織。近期中區受矚目的重大公共建設為「#台中綠空鐵道軸線計畫」其實是很重要且具啟發性公民力量由下而上的發起茁壯進而影響政策方向改變的例子。
 
老師首先用綠空鐵道保留運動的發展脈絡鼓勵學員們「#知識加勇氣才能做得更多」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付諸於行動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當初有蘇老師及眾多關心中城發展的建築師及公民組合,發起多項活動如工作坊、實地查訪、展覽等等捲起許多在地公民力量,才能在多年後能夠看到文化保存與城市空間和平融合的綠空鐵道。
 
接下來蘇老師更近一步分享自己整理的 #街區再生手法 從提出願景、實地調查、媒合商圈再到合一的行動,捲動街區發展,#鈴蘭通 就是如此概念下的產物,透由商家串聯、遊行踩街等文化展現活動,漸漸的有成為中區指標性慶典,舊城風華逐一再現,每年規模越辦越盛,筆者也相當期待參與今年的鈴蘭通。
 
講座中蘇老師翻出許多百年前中城街區圖,透由古今地圖的對照現代的地景,也慢慢的形塑出台中城區的發展脈絡,從清代考棚演變為州廳再到日本時代的都市計劃都看出其規劃仿效當時歐洲流行的城市計畫,老師分享1935年台中鳥瞰圖,一覽日治台中對於城市的想望。簡報中也呈現多張台中過去的黑白老照片,看著充滿綠蔭的柳川、綠川整齊的街廓,再對照今日舊城區發展,不免感慨美麗的城區需要現代人一一找尋回來。
 
如果有去過州廳的朋友一定都會看到門口的噴水池,原先只是個小小由石塊砌圓而成的埤塘,小朋友戲水之處,漸漸的加蓋成噴水池,越疊越高越做越精緻,我們現在看到的已是第四代的噴水池,或許我們再仔細端倪一下噴水池可以看到歷代的痕跡喔。
 
最後老師幫我們補充近年自2005年到現今州廳發展利用大事紀,從最初的修復調研到利用規劃乃至文化部順天美術館藏的等事件都幫我們做了完整的說明,也提醒我們不只是以文資角度去想像州廳及舊城發展,更提醒我們請願不單是表達立場而已更應以都市整體規劃去想像整體城市發展戰略,都市計畫必須串接文化資產形成每座不同城市特有的都市發展廊道,才是城市規劃的百年大計。
 
#請願工作坊 #中城再生 #找回城市光榮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