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5.30 好民請願工作坊 《議員忙甚麼?》

2020年7 月24日


2020 5.30
好民請願工作坊
《議員忙甚麼?》
講者:黃守達/台中市議員
 
5/30號的請願工作坊課程邀請到了中西區議員黃守達來跟我們聊聊議員究竟都沒忙甚麼?首先他先問了學員們還記得自己2018年投票給哪位議員嗎?有來自高雄的學員表示投給當時還是議員候選人的陳柏惟、也有來自北屯投給第三勢楊欣怡的學員,還是高中生的學員表達當時不清楚只看過候選人基本資料幻想自己如果擁有投票權會投給誰呢。其實這個問題帶出了議員與生活中的連結究竟是如何與市民戶相繫絆呢?
 
議員的存在感似乎並沒有那麼強烈,守達請學員們分享上次在哪邊見過議員或與議員連繫呢?身為公務員的學員自然得與議員有相當的交流,但也有學員分享久久以前在公園遇到某一任議員,其實大部份的學員在生活中並沒有太多接觸議員的機會,議員忙甚麼似乎不那麼重要,這時候守達帶出來他認為的議員日常不外乎

三大要素
 
● 問政 市政監督、審預算
 
● 服務 選民服務、疑難雜症、陳情(如結構問題則上升至問政)
 
● 現身 紅白帖、跑市場
 
學員們都認為問政監督才是議員的職責所在,然而實務上卻是所謂的 #現身佔多數時間,甚麼是現身呢?說穿了就是讓 #民眾有感,從一早與在公園跳早操的民眾噓寒問暖,到市場跟攤商交陪聊天,中午與各發展協會鄰里聚餐到晚上還得跑酒攤等等,現身等於讓民眾知道你的存在,不然很快就會被選舉政治的浪淘給吞沒。
 
稱職的議員有哪些條件呢?
 
有人認為是要行銷城市發展在地特色、監督預算為民眾把關、在民主的架構下運用及維繫權力並做政治教育,學員對議員總有各種期待與想像,議員本身有如何回應這樣的期待呢?
 
守達講了相當重要的一點,必須與民眾建立”信任關係”,在跑白帖時因與家屬深刻互動,讓民眾留下印象,在不久後民眾自行私訊守達詢問有哪些關於婚姻平權的說帖能幫忙,雖民眾未必真的理解婚姻平權價值內涵但基於一顆幫忙的心仍願意幫忙說服自身生活圈的人。

那如何監督議員呢?其實門檻並沒有一般民眾想像的那麼難以觸擊,守達也說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打電話反映,民眾的聲音反映到服務處是最直接最快速的第一時間時事的感受度是最快的。
 
守達告訴我們一個人是沒有力量的而匯聚一群人才有力量、才有影響力、才能做出改變,共同打造 #理想的構造群,好民這樣的組織辦理如此的工作坊則可能成為匯聚的第一步。
 
黃守達 

#請願工作坊 #議員忙甚麼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