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交通友善_輪椅族的道路及運輸權益

2018年7 月25日

當我們細看,會發現更多不友善、不符邏輯的設計和事件。不論是非身障者或輪椅使用者,公共空間、運輸系統都應讓所有族群能自由無礙的應用,歡迎關心議題的朋友,參加這場 #對輪椅族的交通友善度 開講場次,透過好民的開講審議流程,一起發掘更多不易被注意的狀況,並試著討論在地方市政層級中,可被改變的空間!

 

│開講日期│2018年7月29日(日)14:00-16:30
│開講地點│台中市愛心家園B1研究教室2(台中市南屯區東興路一段450號)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收到審核通知信並再次點選確認參加,即報名成功。
│備註│免費活動,現場備有簡單的點心。

 

在《臺中2018交通施政綱要》中,政策方向「落實人本綠色交通環境」提及:「都市交通服務除滿足活動的可及性與可動性外,更需符合人性化與環境保護之要求……因此我們提出『整合人行步道、公共自行車與大眾運輸系統,逐步落實發展無縫無障礙之交通服務系統』」。

對於需要無障礙交通服務者,以及輪椅族朋友來說,儘管台中低底盤公車已上路,且截至2016年已達890輛(佔總公車輛之64.2%),但我們仍能發現許多「有障礙」的實際狀況。

例如,在台北曾發生公車斜坡板放置操作不當情形;在新竹,有無障礙人行道被違停機車占據情形;在台中,有低底盤車司機拒載輪椅族,過站不停情形。近來,更有朋友發現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的公車站牌處,人行道已被防止機車違停的柵欄全面包圍,輪椅使用者不得不在馬路車陣中緩緩移動,而台中又有多少地方,存在相同的困擾?

搭公車的日常,成為具有生命危險的行為;當我們細看,會發現更多不友善、不符邏輯的設計和事件。不論是非身障者或輪椅使用者,公共空間、運輸系統都應讓所有族群能自由無礙的應用,歡迎關心議題的您參加開講,透過好民的開講審議流程,一起發掘更多不易被注意的狀況,並試著討論在地方市政層級中,可被改變的空間! 

參考資訊:
臺中市政府交通局施政白皮書
臺中2018交通施政綱要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