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開花|媒體識讀種子培力計畫【11.16關於移工的那些事─我們是必須學習與移工相處的世代】活動側記

2024年12 月24日

文|志工 耘馨

 

當今的台灣社會,因為勞動力結構的改變,未來需要移工人口的數量會持續增長,因此在這個世代,我們必須學習該如何與移工共處。本場講座邀請到網路媒體《移人》創辦人李岳軒,與我們分享過去訪問移工的經驗與觀察。
 
【獨具特色的移工們與他們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常聽到移工這個稱呼,但實際上對於他們的生活文化與從何而來,卻不是那麼的清楚。因此講者首先介紹移工主要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以及泰國,這四個國家的文化與特色,並分享十多年的經歷中,最印象深刻的幾位移工朋友。
 
來自印尼的瑪雅擔任海洋淨灘志工,她以很純粹的理念認為台灣這片土地需要被愛護,從此開啟了他的淨灘之旅,陸陸續續參與及舉辦了多場淨灘活動,雖然她並非台灣人,總有一天要回到印尼,但目前她仍盡己所能持續淨灘,為台灣的海洋環境盡一份心力。
 
接著是泰國移工阿朋,他在年輕時曾擔任職業泰拳選手,後來因為年紀漸長,選擇結束選手生涯。來到台灣後,阿朋因緣際會下參與素人泰拳比賽榮獲佳績,這位民間高手才因此展露頭角。在建築工人的工作之餘,他常與同鄉夥伴們一起打拳抒發壓力,阿朋期望將一生奉獻給泰拳,他也提到因為泰國許多人從小就練拳,因此希望能訓練台灣子弟,打倒泰國拳手贏得比賽這樣才更有挑戰性。
 
還有來自菲律賓的米玲達,擁有女同志身分的她非常喜歡台灣,因為這裡很自由,她可以自己決定想去哪裡、想穿什麼,都沒有限制。因為性傾向與性別氣質的關係,米玲達的父親無法諒解,對她常有嚴格的打罵。她來到台灣後,父親身體出了狀況,臥病在床,無法返家的米玲達以文字書寫對於父親的愛與和解,富有情感的文章獲得了移民工文學獎。父親之後因為生病過世,米玲達回到菲律賓後,找到了父親遲遲沒有寄出的信件,滿滿都是寫給她對於過去事情的道歉,也讓米玲達知道父親是愛她的,還有彼此間遲來的和解。
 
最後是來自越南的范草雲,她曾是逃逸移工,也是曾文珍導演的紀錄片《逃跑的人》裡的女主角。她幫助在台受傷、死亡的移工,盡力協助她們治療與送回家鄉,努力為了在異鄉打拼的夥伴們盡一份力。在逃逸生活結束後,范草雲選擇回到越南開設移工、交換學生的代辦與語言學習中心,培養更多專業的移工與學生前往他國讀書工作。
 
【從故事深入到社會問題】
 
透過這些故事,了解到每個移工們獨特的生命歷程,也帶出他們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從草雲姐的逃逸移工身份,看出各國收取仲介費用並無一個準則。根據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統計,大約有七成五的逃逸移工是來自越南,為四國中收取仲介費用最為高昂的。因為離鄉背井的移工們大多需要錢貼補家用,導致他們第一年賺取的薪資都必須繳出,權衡了危險與生計,他們鋌而走險成為了逃逸黑工。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未來各國政府間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透過講者諸多的經驗與社會問題的分享,更加瞭解移工的生活文化,也逐一破解偏見誤解。而移工相關的問題,不僅侷限於政府政策上,在社會中也應該試圖理解與同理,才有機會突破成見,創造共好的未來。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