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_ 新鮮的「悸溢」: 炎夏裡的爽口越南好滋味

2016年7 月25日

 

文、圖 / 謝文強、楊惠閔

朝暾才漸漸滲透進夜幕,摩托車便風塵僕僕的行駛在早市的路途上,清晨裊裊炊煙散出,年輕的女性正在廚房備料,在繼光街上的這家越南料理店裡,我品嘗到最新鮮的越式風情。

雖然店面裝潢不十分時髦,但越南料理酸甜的美味與老闆熱情的笑容,總讓客人掛上一抹笑容,食物還沒上桌前,店內已氤氳著讓人食慾大開的溫潤芳香。老闆秉持著新鮮就是美味的概念,每日提供給顧客最熱騰騰的新鮮好口味。店內的河粉高湯用許多香草與豬大骨一起熬煮數小時而成,在越南香茅、肉桂及南薑等香料調和下,湯頭自是鮮醇而不油膩。她特別說明,越南料理每道菜餚都有大量蔬菜香草入菜、再搭配新鮮的檸檬與辣椒醬來調味,就算是炎炎夏日來上一碗河粉,不但不會感到熱燥,反而會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清爽又開胃,因此每到用餐時段,店內人潮總是絡繹不絕。

其中,我最推薦的就屬黃金蝦餅莫屬,老闆說這是在越南街頭很常見的家鄉味,金黃的麵衣包裹著飽滿的鮮蝦、翠綠的時蔬與炒香的肉燥,用綠薄荷與萵苣葉包著、再沾上一口老闆的獨家配方的水蘸汁,一口咬下,濃郁與清爽演繹完美的平衡,若再來上一杯以煉乳調和黑咖啡的越式咖啡,片刻恍若置身西貢午後的悠閒時光。


(越南街頭常見的黃金蝦餅)

很難想像老闆是來到台灣才開始洗手作羹湯,她說其實剛開始自己並不會做料理,嫁來台灣後才開始學做台灣菜,一邊向身邊的同鄉姊妹或朋友請教,還特地向在越南當地任職廚師的奶奶學習料理技藝,才能夠在今日烹調出這些佳饌。

剛開店時,還經歷了段艱難的時期,店租與龐大的水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未來,老闆希望能夠在店內加裝冷氣、翻新地板並裝設落地窗,打造更好的用餐環境,老闆還貼心的在菜單加上中文,希望邀請台灣人也能夠來品嘗道地的越南美食。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