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好國學院】軍事漫畫化:心戰的建立|活動側記

2024年9 月14日

講者梁紹先是前陸軍政戰少校,軍旅生涯從通信、通訊相關,一直到心戰大隊、國防部心戰處戰略規劃司,後者工作更從二兵到總統從民眾到美軍太平洋艦隊都能對應到。

剛畢業進入部隊的梁紹先,因為一場「意外」被注意到繪畫才能,於是走上軍事漫畫之路。最初,梁紹先畫了軍中知名的奮鬥月刊,大家熟知的「毛球」角色便是在此出現,甚至被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將軍詢問能否畫國防報告書的漫畫版,他也在過程中累積諸多經驗。一直到2017年,他寫下《燃燒的西太平洋》劇本,而漫畫當中除了有諸多和現實「巧合」之處,更特別的是內容安插許多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心戰」情節。

梁紹先表示心理戰就是影響目標使其行動符合我之預期,而心戰經常和心防搞混,最簡單的區分方式就是:對敵人叫心戰,對自己叫心防。接著他以《燃燒的西太平洋》中的情節為例,指出心戰的不同面向:

故事敘述在戰爭即將爆發之際,有一批自稱「浮爾摩殺共和軍」的台灣民軍,不斷批評國軍只會吃納稅人的錢,揚言推翻滯島政府,藉此要求人民捐錢買武器,要由民軍取代國軍。梁紹先藉由漫畫中的角色說明,這其實是拿言論自由製造分化,操弄情緒反應。他也提醒在場民眾,如果看見這種激化情緒的言論,務必檢視新聞來源或發言者的帳號,很可能是分化者的角色。

而戰爭爆發時,民眾又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呢?漫畫中有「喜餅地雷」提供參考,可以運用喜餅鐵盒偽裝成地雷,和真的地雷混合放置,讓敵軍耗費大量時間予以排除,或是掉以輕心觸發真的地雷;若家中有工廠的民眾,也可製作模擬的防空飛彈誤導敵軍、廢棄車輛噴上綠色偽裝成裝甲車,進行分散式欺敵;甚至用服飾店的假人穿軍服放在陽台,只要敵軍的狙擊手一攻擊就會露出位置。

梁紹先指出,當登陸戰爆發,戰場就是台灣的主場地,不僅台灣有綿密的監視器可以在巷戰發揮功效,也可修改路標迷惑敵軍、在陸上放消波塊阻擋裝甲車,消波塊兩側再放地雷、在戰防雷下面埋人員殺傷雷,用以攻擊專業的排雷人員、甚至洩漏載由部分真實軍情且裝有定位器的筆電,以此找到敵軍指揮所實施有效打擊。

演講最後,梁紹先提醒與會者,老百姓不管是製作欺敵的道具,或是做好防禦準備,其實都有許多可以幫助國軍的方式,重點是「備戰」,他希望藉由漫畫讓民眾理解,雖然備戰會付出一些代價,但代價遠比真正開戰來得少,現在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不管是支持軍方還是進行訓練可以。當敵軍看見台灣的後備軍人召集踴躍,或是人民積極備戰的各種訊息,這些都會成為敵軍是否攻台的利益判斷考量,備戰不僅不會引戰,反而會讓生活更安全。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