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梁紹先是前陸軍政戰少校,軍旅生涯從通信、通訊相關,一直到心戰大隊、國防部心戰處戰略規劃司,後者工作更從二兵到總統從民眾到美軍太平洋艦隊都能對應到。
剛畢業進入部隊的梁紹先,因為一場「意外」被注意到繪畫才能,於是走上軍事漫畫之路。最初,梁紹先畫了軍中知名的奮鬥月刊,大家熟知的「毛球」角色便是在此出現,甚至被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將軍詢問能否畫國防報告書的漫畫版,他也在過程中累積諸多經驗。一直到2017年,他寫下《燃燒的西太平洋》劇本,而漫畫當中除了有諸多和現實「巧合」之處,更特別的是內容安插許多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心戰」情節。
梁紹先表示心理戰就是影響目標使其行動符合我之預期,而心戰經常和心防搞混,最簡單的區分方式就是:對敵人叫心戰,對自己叫心防。接著他以《燃燒的西太平洋》中的情節為例,指出心戰的不同面向:
故事敘述在戰爭即將爆發之際,有一批自稱「浮爾摩殺共和軍」的台灣民軍,不斷批評國軍只會吃納稅人的錢,揚言推翻滯島政府,藉此要求人民捐錢買武器,要由民軍取代國軍。梁紹先藉由漫畫中的角色說明,這其實是拿言論自由製造分化,操弄情緒反應。他也提醒在場民眾,如果看見這種激化情緒的言論,務必檢視新聞來源或發言者的帳號,很可能是分化者的角色。
而戰爭爆發時,民眾又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呢?漫畫中有「喜餅地雷」提供參考,可以運用喜餅鐵盒偽裝成地雷,和真的地雷混合放置,讓敵軍耗費大量時間予以排除,或是掉以輕心觸發真的地雷;若家中有工廠的民眾,也可製作模擬的防空飛彈誤導敵軍、廢棄車輛噴上綠色偽裝成裝甲車,進行分散式欺敵;甚至用服飾店的假人穿軍服放在陽台,只要敵軍的狙擊手一攻擊就會露出位置。
梁紹先指出,當登陸戰爆發,戰場就是台灣的主場地,不僅台灣有綿密的監視器可以在巷戰發揮功效,也可修改路標迷惑敵軍、在陸上放消波塊阻擋裝甲車,消波塊兩側再放地雷、在戰防雷下面埋人員殺傷雷,用以攻擊專業的排雷人員、甚至洩漏載由部分真實軍情且裝有定位器的筆電,以此找到敵軍指揮所實施有效打擊。
演講最後,梁紹先提醒與會者,老百姓不管是製作欺敵的道具,或是做好防禦準備,其實都有許多可以幫助國軍的方式,重點是「備戰」,他希望藉由漫畫讓民眾理解,雖然備戰會付出一些代價,但代價遠比真正開戰來得少,現在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不管是支持軍方還是進行訓練可以。當敵軍看見台灣的後備軍人召集踴躍,或是人民積極備戰的各種訊息,這些都會成為敵軍是否攻台的利益判斷考量,備戰不僅不會引戰,反而會讓生活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