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後側寫】《給阿媽的一封信》

2022年3 月15日

電影放映暨映後座談:《給阿媽的一封信》

2022年2月27日(日)14:00-16:30

與談:陳慧齡/《給阿媽的一封信》導演

   蕭唯善/文華高中公民老師

主持: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執行長

講座直播連結

議題行銷組志工/宜繡

「這座島嶼400年的歷史,歷經時代的更迭、統治者的交替,而我們是誰?」

導演陳慧齡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藝術行動計畫,耗時六年跟拍學生與受訪者,邀請眾人拼湊屬於所有世代的歷史記憶,進而完成這部作品――《給阿媽的一封信》。

這部作品是導演寫給離世祖母的家書,同時也是獻給島嶼的祭禱文,以信件中第一人稱的敘事主軸串起發生在島嶼上的故事。

透過陳慧齡導演的鏡頭,填補教科書未曾提及的民間記憶,並經由受訪者的對白,一同探討那段被噤聲的歲月。從導演與受訪者的對話中,口述的歷史如洪流、如細水流過腳邊,且先拋下彼此的成見與仇恨,感受時代的衝擊,省思歷史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導演在映後座談和我們分享創作初期的故事。這部作品源於導演到法國留學,住在寄宿家庭的期間,聽聞許多該家族二戰時的故事,例如當時家族長輩救助難民的無私精神,導演深受啟發,決定開始拍攝屬於該家族的紀錄片。但過程中逐漸察覺對於自身故事的缺乏及不了解,促使她回頭追尋家族記憶。

另一位與談人蕭唯善老師也跟我們分享,他與歷史科老師開了校訂必修專題「記憶與遺忘:面對白色的年代」,帶領學生放下是非對錯的執著,離開冷冰死板的課本,透過口語探討角色在歷史中扮演的責任,並參考其他推行轉型正義的國家,最終回到台灣的歷史定位,思考加害者與被害者間、年輕與年長世代的關係。

觀眾提出詢問,作品中「牆」的概念反覆出現,是否想表達特定意象?導演表示,藝術作品沒有絕對的解釋,作品是一個開放的載體,容許觀眾放置個人理解與情緒。如何表達「牆」的意義不是重點,追尋與創造的行動,方是藝術創作真實的內在,也是藝術為社會盡力擔任溝通橋樑的一部份。

█ 修補時代裂痕,使歷史足跡得以永存

《給阿媽的一封信》以島嶼的歷史為基礎,跨越族群文化、國家意識、語言的隔閡,尊重多元相異的認同,用藝術行動牽起世代的連結。

電影喚醒大家心中的那份愛,改變對這片土地的無知無感,讓我們一起創造共通的情感記憶。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大台中我同意!】

好民會在終點站元保宮擺攤,歡迎大家來找我們玩❤
罷免是愛,邀請大家一起來愛台中!

★百花齊放反共護台大遊行★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0日(日)
地點|台中元保宮前廣場(台中市北區梅川西路三段109號)

活動流程|
>16:00 大巡遊 |從市民廣場出發
>16:00 民主市集|元保宮市集同步開張
>18:00 音樂派對|主舞台嗨起來!

大巡遊集合點|
出發點:市民廣場(勤美對面)
集合點B:忠明高中對面(博館路/健行路口)
集合點C:健行國小對面(健行路/篤行路口)

※如果體力無法走全程者,可以在集合點B或集合點C匯入大巡遊路隊唷!

主辦單位:
大台中我同意、全面罷免
共同主辦:閩南狼、民主種子、臺灣基地協會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