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民上週六參與由社團法人臺中市民團協會舉辦的自訓團演練,參與成員多為平時每週五在中央公園進行自訓的夥伴,以及好民文化行動協會自訓團的成員。事前我們被告知要準備三日避難包,因為當日的演練將實際使用到。

演練地點設在台中公園內。活動開始前,民團協會的工作人員先說明模擬情境與演練方式——他們會依序公布不同的災害狀況,例如空襲、地震或無人機襲擊,並要求我們即時反應。參與者被分成數組,每組四至五人,設定關係為「一家人」,因此各種狀況都會針對整組下達指令。每個情境結束後,會有檢討回顧時間,讓我們思考應變過程中有哪些不足,或是缺乏了哪些物資與技能。
第一個狀況是「空襲」。台灣的空襲警報是一長聲兩短聲,長聲15秒、短聲5秒,每次間隔五秒,共循環三次,總長115秒。通常警報後僅有三到五分鐘的避難時間。模擬情境中,我們必須在三分鐘內背著避難包抵達指定地點。背著沉重的背包奔跑,才深刻感受到體能訓練的重要──有人能一路跑到終點,也有人跑沒多久就氣喘如牛。抵達避難地後,警報尚未解除,我們立刻跪地採取避難姿勢:雙手遮眼遮耳、嘴巴張開,靜待警報結束。
空襲結束後,我們移動到附近的林地空地,工作人員宣布將這裡模擬為風雨球場的建築,並設置為臨時「避難所」,要模擬過夜。經驗豐富的夥伴立刻展開帳篷與天幕,其他人則清點背包內的物資,如保暖毯、睡袋、飲水與乾糧等。過程中工作人員不斷增加情境挑戰──有人因夜晚著涼發燒、有人因食物保存不當而中毒。我們逐漸發現,自己準備的食物多半僅有熱量,卻缺乏纖維與蛋白質,長期下來可能造成消化不良或體力下降。

最後一個狀況最為複雜:地震發生後,避難所結構搖搖欲墜,我們被迫轉移至另一處。途中突遭無人機襲擊,又遇上大雨,導致多名成員受傷,有骨折、也有深層傷口。這讓大家實際練習不同傷勢的急救處理——哪些部位能使用止血帶、哪些則須特殊包紮。同時也體認到雨天失溫的危險性,雨衣與保暖衣物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這次演練雖然沒有極端的體能挑戰,卻讓我們真切地檢視自身準備的不足。不僅是避難包內容的缺陷,也包括避難知識與技能的缺口。例如「繩結技巧」在搭建臨時避難處時極為重要,而這正是過去很容易忽略的部分。而避難包也不能準備完就放著,需要實際背上行動才能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少重要,深刻體會到「裝備齊全」與「可承受重量」之間需要取得平衡。
這場演練讓我們意識到,災害應變並不只是物資準備,更是一種生活態度與思維訓練。唯有平時多加演練與反思,災難來臨時才能真正冷靜應對,照顧自己,也保護身邊的人。
好民自訓團即將進入冬季班(目前招募已額滿),大家若想參與自訓,不妨參考社團法人臺中市民團協會每週五在中央公園的自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