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雖然很強大,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但當我們沒有看見反抗並給予支持時,只會更加合理化獨裁政權、強化人民就是無力的理所當然。」
《獨生之國》映後側記
2019年日舞影展獲獎紀錄片《獨生之國 One Child Nation》,透過導演王男栿返回家鄉的視角,紀錄了中國一胎化政策下,無數家庭與個人所承受的巨大創傷。在映後座談中,清華大學社會所的沈秀華老師深入剖析這項政策的緣起、執行手段、深遠影響,以及在極權體制下,個人如何面對國家暴力,與那份至今仍無法言說的集體記憶。
★當「人口」成為問題:政策的起源與暴力執行
座談一開始便點出核心:對一個政治實體而言,往往將人口過多或過少看成都是問題。1970年代中國擁有超過九億人口,在經濟改革開放的脈絡下,中共將人口視為拖垮經濟的負擔,因而採納了人口控制論述。自1979至1980年間,「一胎化」政策應運而生,嚴格規定城市家庭僅能生育一胎;農村若首胎為女,則可在五年後再生一胎,以滿足勞動力需求。這項政策被視為一項巨大的「政績」,官方宣稱全國因此少生了3.38億人。
然而,這項「政績」的背後,是國家機器的全面動員與暴力執行。中共的「思想工作」極為澈底,透過無所不在的宣傳標語、戲劇、甚至是兒童歌曲,將「只生一個好」的觀念深植人心。同時,體制性的懲罰機制更令人不寒而慄。電影中也提到,當時計畫生育的的手段包含對懷孕中後期的婦女(甚至已達七、八個月)進行強制引產、強制結紮。對於「超生」的家庭,不僅是罰款,強收社會撫養費,更可能導致人們失去工作、甚至房屋被強拆。這種結合宣傳、污名、獎賞與懲罰的模式,讓許多人在恐懼與無力感中,只能選擇服從。
★一胎化的五大直接衝擊:從身體自主到國家販嬰
這項長達數十年的政策,對整個社會造成了難以抹滅的結構性衝擊,座談中歸納出五個主要面向:
女性喪失身體與生育自主權:政策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女性。她們的子宮被澈底國家化,從早年的「一孩」,到近年的「二孩」「三孩」政策,國家一下不准妳生,一下又強迫妳生。電影中一位產婆說自己經手了五至六萬次的引流與結紮手術,其中很多都是超過七八個月成形的胎兒,許多婦女更是被捆綁著強制執行。女人身體與生育的自主權,在國家政策前被碾壓得粉碎。
女嬰的棄養與死亡:在中國傳統「家父長制」與父系傳承的壓力下,「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當家庭只能擁有一個孩子時,許多女嬰的生命被視為可以犧牲的代價。她們或被遺棄在市場等地等死、或遭到人口販賣,甚至直接被殺害,形成一種「集體社會共同殺女嬰」的現象。
國家販售女嬰:自1992年起,中國允許國際收養,這項看似人道的政策,卻演變成一個以國家福利院為中心的跨國販嬰體制。各地的「國家福利院」接收被遺棄的女嬰,再將她們「販售」給國外家庭。這催生了在地的商業網絡,全家從事「撿棄嬰賣福利院」的生意,甚至也出現強制搶奪女嬰的現象。然而從事此行業的家庭最終卻遭此制度的始作俑者──國家,給判刑,在牢裡度過十多年的時光。一直到2024年,中共才宣布停止國際收養政策。
「黑戶」的存在:「超生」的孩子無法登記戶口,成為幽靈人口,稱作「黑戶」。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國有高達1300多萬的黑戶人口,佔總人口的1%。他們無法正常就學、就業、享有社會福利,成為被國家遺忘的邊緣群體。
人口性別嚴重失衡:長期的拋棄女嬰與性別篩選,導致中國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衡。2020年的數據顯示,鄉村地區20至34歲的性別比竟高達116.19。這也衍生出嚴重的社會問題,例如貧困、邊緣地區的女性被綁架販賣為妻(如「鐵鏈女」事件),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性別暴力。
★政策轉向後的「新問題」
中共於2015年廢除一胎化政策,推出二胎政策,2021年又推出三胎政策。中國在2022年首次面臨人口負成長,出現了另一種「人口問題」。女性的子宮持續被放大為問題與控制的對象,過去被強制結紮的女性,如今卻被要求為國生育。沈秀華教授分享,二胎政策實施後,大學不願聘用女教師,因為擔心她們會請產假;地方政府甚至要求公務員「率先示範」生二胎,否則將影響職涯。
然而時代已然改變,隨著教育水準提高、國際性平觀念影響,中國的女性意識也逐年提升。許多年輕一代,尤其是接觸過性別平等觀念的女性,已對生育失去興趣。
★服從還是抵抗?看見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在極權體制下,個人的反應往往是恐懼、無力感,以及將宿命合理化。許多人以「我也沒辦法,只能跟著做」來說服自己,將責任歸於國家,從而免於自責。這段被壓制的歷史與創傷,至今在中國仍是禁忌,無法被公開討論與面對,整個社會有一個巨大卻無法言說,被華麗外衣覆蓋的傷口。
儘管中國國內的言論空間日益緊縮,公民運動看似銷聲匿跡,但這不代表所有人都選擇了服從。中國國內性別議題難以公開倡議,許多人轉為舉辦電影聚會等柔性活動;但其他類型仍有許多群眾集體抗爭行動,譬如「白紙運動」。也有很多反抗的力量已轉移至海外。東京、曼谷、紐約、歐洲等地,正逐漸成為中國海外離散社群的據點。他們透過舉辦讀書會、講座、倡議等方式,持續為中國的民主與人權發聲,並將國內被封鎖的訊息傳播出去。
沈秀華教授特別強調,對台灣而言,關心並支持這些追求民主平等的中國個人與社群尤為重要。「習近平雖然很強大,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但當我們沒有看見反抗並給予支持時,只會更加合理化獨裁政權、強化人民就是無力的理所當然。」透過理解與串聯,我們不僅能更清晰地看見極權的本質,也能為共同追求的自由民主價值,注入一份跨越國界的力量。